透视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题:透视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侯雪静、邹明仲、周楠、向定杰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走进乡村,隐居田园,品尝农家饭菜,体验农事劳动……成为假日休闲新风尚。
这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振兴在产业提档升级中全面推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村正成为年轻人创业就业的沃土,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农民富、产业兴、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小康幸福,在富裕富足的希冀里
国庆假期,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镇中心台村村民赵德全比平日更忙。
一大早,他来到“稻梦空间”景区自己经营的4亩甘蔗林,收甘蔗、削皮……准备迎接开园后的大批游客。
这家景区是以体验农事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近年来颇受游客欢迎,已是热门“打卡地”。今年国庆假期以来,几乎天天爆满。
“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真好。”赵德全说,“采用覆膜保温等技术,在东北引进甘蔗种植,吸引了不少游客,4亩甘蔗种了4年,每年都能收入约8万元。”
在这里,“稻田画”观光、特色种植、水稻深加工等实现了“三产”融合,惠及周边40个村、2000多名农民,平均每户可增收3000多元。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上半年乡村产业稳步发展,全国创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98个农业产业强镇。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崔淼认为,互联网、现代交通等前所未有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城乡差异在碰撞中释放市场价值、孕育新业态,让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文化底蕴等焕发生机,形成了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这是我们陇南刚刚上市的核桃……”快手直播间里,有45万粉丝的梁倩娟向消费者介绍家乡特色农产品,“今年3月以来,已经开展了100多场直播活动。”
35岁的梁倩娟,8年前从广东辞职回乡,创办的网店年销售额从创业初期的6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万元,还带动400余农户增收致富,其中有100多户是曾经的贫困户。
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利用当地优势和各自特长,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贵州晴隆,28岁的郑金鹏去年起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成为平台快递骑手,每月收入最高可达上万元;在河北邯郸,“90后”小伙魏少桢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通过改良品种和网上销售,让一亩地收入增长7成。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4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1%,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3.4个百分点。
丰产丰收,在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里
国庆长假,湖南省多地仍处于高温笼罩中。
4日清晨,太阳初升,在益阳市南县乌嘴乡的农田里,种粮大户昌建文已经忙得满头大汗,他正组织多台收割机收割水稻。
昌建文流转了2600多亩稻田,大部分是优质稻虾田,采用一季虾一季稻的模式,每亩产龙虾两三百斤。水稻品种采用了湖南省农科院推出的最新品种,亩产稻谷千余斤,收购价格比常规稻高50%以上。
“我还种了‘稻稻虾’试验田200亩。”他说,“稻稻虾”是当地农业部门的最新科技成果,通过大棚集中育秧的方式,缩短早稻在农田中的生长周期。“试验田里稻谷亩产增加到近2000斤,相当于增加了一季收入。”
南县位于洞庭湖腹地,是传统的“鱼米之乡”。然而,原来粗放式的种植管理和对土地掠夺式的耕种,让水稻品质难以提升,影响农民增收。
“全县耕地面积87.6万亩,推广‘稻虾种养’60万亩,每亩化肥减少40%至50%,产值却增加了四五倍。”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游涛说。
越来越多的农民分享农业高质高效带来的丰收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