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绿水青山的金融支持
小字号
原标题:做好绿水青山的金融支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保护好、修复好绿水青山,离不开金融的精准支持。近日,3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外资银行及国际组织共同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提出7项具体举措,正是为了充分探索和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生物多样性潜力,为实现生态友好、可持续、绿色、包容的发展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生物多样性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系统赖以存续的根基。世界经济论坛(WEF)2020年发布的报告提到,2019年,全球经济中有近44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适度或高度依赖自然及生态系统,相当于当年全球GDP的一半以上。一旦出现生物多样性丧失,必然将对社会经济与金融稳定性形成巨大冲击。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风险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风险之一,而金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却远远不够。有研究机构测算,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高达7000亿美元。为了防范生物多样性丧失引发的风险,必须重新配置现有的金融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支持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建设了完善绿色金融发展顶层设计的国家之一,我国近年来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支持范畴,制定并及时更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战略。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均被纳入支持的绿色项目。在今年4月份,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明确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
在政策引导之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纷纷发力绿色金融业务,为保证生态系统稳定积极提供各类金融方案。比如,加大资金投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在提供项目融资的过程中引导约束企业经营行为,做好自身风险防范;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将气候与生物多样性风险融入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将生物多样性审查作为项目评估的前置程序等。
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大有可为。目前,从具体实践来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支持企业融资项目的过程中防范生物多样性风险;二是支持生态环境改善类型的项目,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或恢复。
相关业务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如金融机构还可以加强与生物多样性专业机构合作,探索如何通过绿色金融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增效。另外,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公益性较强,财务回报周期长,对资本缺乏吸引力。除了推动国有大型银行积极参与之外,监管部门还应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产品创新和交易,以及可以通过建立特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等措施,平衡项目后期风险和收益,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和资本的参与等。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金融要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发挥支撑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源源不断的潜力和后劲。
(责编:赵超、陈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