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俏:中国经济面临七大长期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短短40年,中国按GDP衡量的经济总量增长了近35倍;我们同时见证了中国在基础设施上的崛起。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可以归结为四点,即政府和市场积极结合以推进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崛起、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布局、持续的制度创新及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七大长期挑战,包括如何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全要素增长率、产业结构问题、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人口老龄化、城乡结构变化、如何提升研发的质量和解决高端人才缺口,以及如何提升投资效率等。不过,我相信依靠中国的智慧,依靠更加彻底、更加果断的改革开放,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出来,未来能够找到破解上述问题的答案。
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有七大挑战
第一,中国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如何保持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速。按各种各样的算法,中国在201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大概是美国的43.3%。发达国家达到现代化水平时即达到人均GDP3.5万国际元的时候,TFP大概是美国的80%到90%。我们做了大量的计算,如果2035年我们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要达到美国的65%的话,就需要每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比美国高1.95个百分点,就需要我们有将近3个点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速,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
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2035年,若我们希望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假定我们在那时候的GDP增速是4%,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需要至少每年1.6%。如何实现1.6%或是3%的TFP年增长,对中国经济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二,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做了分析和比较。2035年当人均GDP达到3.5万国际元的时候,中国大概是3%的农业,32%的工业和65%的第三产业。需要指出,我们需要保持一个GDP占比较高的制造业。原因很简单,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保持比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我们需要制造业,不能让产业空心化。服务业提升TFP是很难的。因此,如何从现在的产业结构过渡到十几年之后的预期中的、跟高收入国家类似的产业结构,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长期挑战。
第三,劳动力的重新配置。按经济学的规律来理解,农业的就业人口将越来越少;工业的就业人口在工业化过程中是逐渐上升的、但最终会降下来。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将不断上升。我们预测,到2035年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低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就业占比分别为4%、26%、35%、35%。这里出现一个挑战,到2035年,农业的GDP占比可能只有3%,只有4%的就业人口。现在占到整个就业人口27%的农业就业人口将不得不向第二和第三产业重新配置,而第二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将上升。我们将如何实现劳动力的重新配置?
第四,中国从长期来讲会面临更明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到了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将会达到33%-36.9%。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203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23%以上,达到3.4亿。人口老龄化带来很多问题,一方面是消费端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等提出很多要求,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同时意味着储蓄率的下降,这对中国未来实现较高水平的投资会带来负面影响。未来我们如何通过改革开放去应对这个挑战,需要大家思考。
第五,城乡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这里面最大的变化是城镇化率的上升。我们做了一个谨慎的预测,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3.5万国际元的时候,城镇化率将达到74.4%。这意味着我们未来十几年里,可能将有2.58亿人将由农村迁到城市(净增加)。但是人口的结构变化将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按照这样一种城镇化率,2035年还将有3.69亿的人住在农村,其中2亿以上是60岁以上的人,对应着第一产业大约3%的GDP占比。我们解决城乡差距时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长期挑战。
第六,如何应对高端人才缺口,提升研发效率。现在,中国每百万人里研发人员的数量是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3.5万国家元时的1/3。我们未来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用什么方式把他们培养出来,以此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使我们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另外,我们看研发投入。过去十几年中,我们研发投入规模大,增速快,2015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2.1%,基本上是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也需要看到,我们的研发中对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的投入还不够。我们未来怎样提高在基础技术方面的投入,同时提升研发的效率,摆脱产业供应链关键环节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形成产业供应链上的相对闭环?我们发现,中国研发的GDP占比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在90%以上。提升研发的GDP占比,优化其结构非常重要。
第七,如何提升投资效率。中国未来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数据显示,我们的人均资本存量(含建筑)合在一起大概也只是发达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时水平的1/3,这意味着未来十几年中国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是,如何提升投资效率,提升投资资本收益率将是我们不得不长期面对的挑战。这要求我们重新塑造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要依靠更彻底的改革开放。
如何应对挑战?
那么,这七个挑战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只有更彻底的改革开放,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我们才能应对这七个长期挑战。这要求我们在未来以更彻底的体制改革和更有效率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投入,再加上大力发展若干大工业,保持一定比例的制造业,以此实现较高水平的TFP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迫切需要进行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资金市场、土地市场、技术要素等的改革,让市场在要素分配中扮演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需要实现国家战略和自由市场更有效的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需要重新梳理我们的人口政策、城镇化战略、大力保护企业家精神、大幅降低企业税负等等。
当然,解决这七个结构性问题不会一蹴而就。乐观之处在于,中国的发展模式从来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或是思维框架,它是一个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思维探索和实践探索的集成。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在于它以开放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直面发展中的第一性问题,并不断寻求以现实可行的方法去破解这些问题。
展望未来,依靠更加彻底、更加果断的改革开放,我相信我们能够找到破解这些问题的答案。致敬改革开放最好的方法是更彻底的改革开放。相信到2035年,制约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这些挑战能被化解,我们能迎来一个更为美好的中国、更为美好的时代。(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