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科技伦理的底线(新语)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1-03 09:02:01
浏览

小字号

不久前,一段女孩在校园内抱着吉他弹唱的视频引发网友讨论——原来,女孩的面容、表情、声音乃至音乐都来自人工智能合成,高度逼真的虚拟形象让人一时间很难辨别,不少人感叹,科技正不断刷新想象力的边界。

信息技术带来日新月异的数字环境,一方面,深度伪造、大数据算法等新技术解锁了更多落地空间,刷脸识别、指纹解锁等应用场景,深刻改变了生活和社交方式;而另一方面,随之产生的种种信息安全风险,比如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算法偏见等,也让人们深刻感知到科技发展背后隐藏的伦理道德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引导科技向善成为一道必答题。

科技向善,守住伦理底线是前提。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变得更加“透明”,“暴露”在智能设备的感触下已成为常态。海量数据里汇总着人们的行动轨迹,年龄、形象、喜好等被清晰勾勒出来。长此以往,平台和用户之间的数据鸿沟逐渐形成,信息的不对称、不透明不仅侵害了用户的知情权,不断加剧的风险甚至可能挑战法律红线。如果平台和开发者未经过知情同意擅自收集用户信息,或者数据收集方没有妥善保管用户信息,就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科技向善,拧紧监管阀门是关键。近年来,从行业内发起生物识别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的倡议,到相关部门对个人信息保护展开一系列专项治理,范围逐渐拓展;从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到明确数据处理活动应符合社会公德和伦理,规范更加具体;从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再到建立起已收集个人信息清单和与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清单,保障越来越全面……越织越密的信息安全保护体系,让“触网”愈发安心。

事实上,数字技术本无善恶之分,正确引导将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一旦失控则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危害。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关注“能做什么”,从伦理道德的层面审视“该做什么”,探寻个人信息保护与合理合规使用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激发科技向善的力量,服务美好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3日 12 版)


(责编:王震、陈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设计时速350公里,“功夫熊猫”亮相这条高铁!     人民网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王连香)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官微消息,11月1日,成都自贡高铁(以下简称成自高铁)重难点控制性工程锦绣隧道在四川成都启动掘进,这标志着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锦绣号”在高铁建设中首次投用,为成自高铁全线早日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自高铁。…    
《财米油盐》|官方为啥让你囤货?别瞎猜了!     今日,商务部发布的一则通知刷屏网络,其中提到的“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引发网友对于官方“安利”囤货缘由的猜测,甚至出现了过度解读的现象。 实际上,商务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主要目的是在于督促各地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指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强货源组织,畅通产销衔接,提前采购耐储蔬菜,与基地签订蔬菜供货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