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辽北粮满仓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1-03 15:34:01
浏览

原标题:喜看辽北粮满仓

  核心提示

  今年秋天,铁岭市遭遇了历史同期罕见的连续降雨天气,大部分地区偏湿偏涝,地势低洼的农田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内涝。

  即便如此,铁岭市还是取得了粮食生产大丰收。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今年,铁岭市粮食种植面积共738.6万亩,总产量有望达到43亿公斤,较上年增长4亿公斤。

  为了解开辽北粮仓的丰收“密码”,记者深入抢收作业现场采访种粮大户,到合作社晾晒场看节粮减损举措,在一个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小故事中,体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感受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

  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更加肥沃

  “今年是个好年头,亩均增产75公斤。”

  在铁岭县双井子镇范家窝棚村的一片玉米地里,群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雒铁良现场测产的结果显示,合作社种植的2560亩玉米,亩均增产75公斤。在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丰满源玉米种植合作社以逐车过秤的方式测产3天,测出的数据同样是每亩增产75公斤以上。

  抢收大幕在“因灾减产”的担忧中开启,田间、晒场传出的却是丰收的喜讯。全国人大代表、昌图县丰满源合作社理事长吴艳良将丰收归功于铁岭市坚决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作为我省的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铁岭市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得天独厚的黑土地。为了切实把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铁岭市高标准实施了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大工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秋收后,引导农民把部分秸秆打碎还田,以“盖被子”的方式减少黑土地水分和养分的流失;春耕时,鼓励农民开展保护性耕作,不翻地起垄,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作业;全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改良、灌溉与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田、高产田。

  尽量增加秸秆还田比例,尽量减少对土壤扰动,科学推进农田林路渠建设,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保护举措,让“耕地中的大熊猫”越种越肥沃。“今年后期雨水特别大,保护性耕作的优势特别明显。玉米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有的低洼地块,玉米秆在水里站了好几天,也没太影响产量。”吴艳良高兴地说。

  2021年,铁岭市新建设高标准农田104.68万亩,规模全省第一,累计建设面积近450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82.09万亩,超额完成了省里年初下达的指标。

  随着黑土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铁岭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在连绵不断的秋雨中,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作用和保护性耕作“旱时能保墒、涝时抗倒伏”的减灾减损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

  让农业科技“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这得感谢省农科院的支持!”

  在铁岭县新台子镇西三家子村的水稻收割现场,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聂明在丰收时刻想到了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引进高产新品种,按测土配方施肥,在专家支持下,今年合作社不仅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水稻亩产量还较去年提高25公斤以上。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靠科技。为了引导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铁岭的黑土地上,鼓励农民接受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促进科研成果在铁岭转化,铁岭市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