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金立群:亚投行行长的“道”与“路”
记者 俞岚 王恩博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29岁的金立群结束10年知青下乡生活,如愿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英美文学研究生课程。彼时,致力于投身文学界的他没有想到,未来自己将执掌一家举世瞩目的多边开发银行。
12月20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18年会在北京举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接受 经济部专访。 记者 侯宇 摄
40年如白驹过隙。如今身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的金立群,近日在北京接受 记者专访,讲述掌舵亚投行之道和自己的成长之路。
熟读莎士比亚的金融家
出生于1949年的金立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完整见证了40年改革开放历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金立群自幼爱好英美文学,在农村当知青时便“啃”下过英文原版莎士比亚著作。进入北外后,他撰写的文学研究论文广受好评,并发表在国内一流学术期刊上。临近毕业,金立群得到了学校留校任教的邀请。此时,他离实现自己最初的职业抱负——英语教授,仅一步之遥。
改革开放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金立群也是其中之一。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急需外语人才的中国财政部请北外教授许国璋推荐学生到世行工作。许国璋立马想到了金立群。
据金立群回忆,许国璋教授当时对他说,英美文学专家中国有200个或许就够了,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国际经济金融人才中国还十分稀缺,相信你可以适应这份工作。
改革开放的机缘,恩师的殷切希望,让金立群的人生走向了另一条轨道。此后,他的工作足迹遍布财政部、世行、亚行、中投、中金等国内国际多个重要金融部门和机构,并最终成长为一名广受尊重的国际金融家。
投身金融界后,金立群并未放弃文学老本行。除了翻译投行巨著《摩根财团》外,他还参与编辑过一本《英国诗歌选集》。
如今的金立群在繁忙工作之余依然手不释卷,但他对离开文学界并不遗憾。金立群说,中国正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每个年轻人都该想一想,做什么事情能为国家带来更多贡献。
多边开发银行的掌舵人
为适应亚洲基础设施融资巨大需求,促进区域团结合作,2013年10月,中方提出倡议筹建亚投行。2016年1月,亚投行正式开业,金立群任行长。
12月20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18年会在北京举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接受 经济部专访。 记者 侯宇 摄
开业近3年,亚投行蓬勃成长。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批准项目投资逾75亿美元。
谈及亚投行的运营之道,金立群强调,只有基本思路对了,机构才能沿正确轨道发展。以项目遴选为例,亚投行开展相关工作有三大基本要素。
一是财务可持续,项目不赔钱才能给借款国带来切实益处,并巩固机构自身财务基础和能力;二是环境保护,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应有利于促进环境改善;三是得到项目所在地人民支持拥护,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改善。
以此为指引,开业以来亚投行参与亚洲、非洲十余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各类资本近400亿美元进入相关投资项目。
亚投行的稳健经营打消了许多观望者的疑虑,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加入。近日,亚投行再度宣布扩员,成员总数扩大到93个。
在金立群看来,各方积极加入亚投行是投给中国的一张信任票。他指出,3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政府言必行、行必果,不直接干预银行经营,而是通过董事会积极发挥大股东作用。亚投行无疑是一家具有21世纪公司治理高标准的多边金融机构。
至于备受关注的美国和日本未来会否加入亚投行,金立群强调,各国是否加入是其自身选择,不会影响亚投行与其开展合作。他透露,目前亚投行与美、日均保持良好沟通,与两国金融机构也有广泛接触。在未来的项目国际招标中,亚投行将对美日企业一视同仁。
多元文化的融合者
金立群以其卓越的外语能力和沟通技巧为人们熟知。曾有外媒报道说,金立群与英国人交流时喜欢引用莎士比亚的句子。
对此金立群笑言,“不要总说我读莎士比亚,其实《红楼梦》我也读得不错。”事实上,中国印记与世界文化相融的个人特色,也被他带入了亚投行。
金立群介绍说,目前有50多个国家的员工在亚投行工作,“他们来自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的国家,身上也深深打上了各自民族烙印。”让这些人为共同目标努力需要文化的凝聚,因此亚投行团队建设要尽可能实现中国与世界文化交融。
金立群举例说,中国人推崇互相尊重、畅所欲言,这一理念在亚投行的建设运行中得到体现,也受到其他成员认可。他透露,亚投行内部每个决定都要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实行民主决策,“领导者不能刚愎自用”。同时,作为中国人领衔创办的机构,清正廉洁也将成为亚投行的一块招牌。
运营近3年,今天的亚投行越来越受国际社会认可,明天的亚投行又将走向何方?
“亚行、世行等老牌机构都愿意与亚投行合作,说明我们达到了与其相当的高标准。”但金立群也坦言,亚投行仍在成长中,须继续脚踏实地,“我们不能急躁浮夸,每一步都要站稳后再向前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