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温暖一座座城
今年冬天,“暖核一号”在山东省海阳市提前6天投运,供暖面积覆盖全城区、惠及20万居民。居民的取暖费每平方米较往年下调了1元钱,海阳也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
受能源价格上涨、寒潮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我国能源供应方面压力较大。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表示,今冬明春民生用电和用气全额保障没有问题。
在今年能源保供攻坚战中,一些“黑科技”表现非常亮眼,成为这个采暖季里保障民生的关键力量。
“智慧矿山”
“真来劲!像操作一个大玩具一样,动动手指头,就把巷道给掘了。”矿井下的集控室里,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煤集团”)下属大屯公司姚桥煤矿的综掘机司机武士新轻轻推动操作杆,150米开外的综掘机立刻根据指令“指哪打哪”,自行开到迎头,找准角度,沿断面成型轨迹进行截割。“与普通综掘工作面相比,智能化掘进快速、安全,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该矿生产技术科掘进主任工程师王念雷说。
这样的场景正在姚桥煤矿多个采区上演。该项远距离“可视化”遥控作业,能将综掘机实时工作画面传至井下和地面集控中心,依据综掘机司机预设的轨迹定位截割,做到高标准一次做成巷道。并且,当综掘机启动后工作人员误入截割区域时,会自动预警、停机操作,避免人员伤害,提高了综掘机的安全水平。
以前的井下是“信息孤岛”,而现在,在地面上就能采煤。无论是百米井下工作面,还是地面选运装煤流系统,姚桥煤矿处处是忙而有序的生产景象:智能采煤、记忆割煤、快速掘进;地面生产指挥中心,远程集中控制、一键启停、各系统联调联动……目前,姚桥煤矿采煤三队7260工作面采煤动作全部自动完成,与传统开采模式相比,智能开采将职工从危险性较高的采煤工作面转移到安全环境较好的顺槽监控中心和地面远控中心,使单班作业人数减少一半。
因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起伏坡度的不同,让各地区的矿山智能化建设“因地制宜”。例如,在中煤集团西北能源公司纳林河二号矿井智能化工作面,“记忆割煤”完全不能适用,“要做就做纯粹的智能化,如果割煤过程中还要人工干预,那最多只能算半智能、半自动。”为此,综采二队创造性地探索出“程序割煤”技术,即根据煤层走向在集控中心输入目标刀数据,对煤机在工作面的路径进行规划,保证了顶、底板平滑过渡,提高了工程质量。
随着智能化工作面的建成,特别是在“程序割煤”技术投用以来,工作面产量较之前提高30%,人均功效提高3倍以上。井下泵站、皮带、转载机、运输机等设备均可以“一键启动”,综采二队生产班人数由之前的14人降低到6人,冲击风险区域不再用固定人员值守,最大程度实现“减人、减负、减流程”。中煤集团表示,至今年年底,将建成6处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井下固定岗位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控。至2022年年底,中煤集团所属矿井将全部实现智能化生产。
煤电灵活性提升“利器”——低压缸零出力技术
位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腹地的伊春市,冬季严寒漫长,极端天气时最低温度达零下40℃。作为市中心城区唯一主力电源和热源,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华能伊春热电有限公司承担着为当地20万人、1399万平方米供热面积稳定供电、供热的艰巨任务。
然而,对于承担冬季供热任务的传统煤电机组而言,在深寒期想提升供热温度,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华能伊春热电总经理王文钢表示,“以热定电”的运行问题一直困扰着东北地区的煤电企业,即传统供热机组的供热量与发电量成正比,而冬季(低谷时段)的社会用电量限制了发电量,导致供热量上不去。特别是在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的情况下,煤电兜底保供和应急备用的调峰作用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