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煦煦和风拂浦江……(3)
“诗歌单行道”的创意来自一对80后设计师夫妻,郑露荞和熊子超。对毕业于同济大学的他们来说,四平社区是读书、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地方,他们想用这种方式表达热爱、唤起温情。
当一条没有路名也没有路灯的弄堂小道,以这样的方式被点亮,郑露荞和熊子超开心地看到,一条小路,成了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让老人、青年人和孩子,走到了一起。
予人暖意、惬意、诗意,这或许是上海最动人的所在。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生命集合体,一个个真真切切的故事,一段段扎扎实实的人生,每一处用心用情的精细治理,让“人民”成为这座城市最坚实的根基。
诗意的生活流淌到哪里,上海的魅力就浸润到哪里。东起镇宁路,西至定西路,全长不过1400多米的愚园路长宁段,霍白再熟悉不过。今年67岁的他,退休后当起了“里弄长”,和几位热心社区公益的老伙伴组建起一支义务宣讲团,穿街走巷,挖掘百年愚园路的故事。
熟悉愚园路的每处房子,认识愚园路上每个小店店主,他也成了年轻人眼中“有故事的人”。“这几年愚园路变化很大,最明显一点就是人气足了。”对城市更新下的街区重塑,霍白很有感触。他更震撼于街区变化背后的力量:守护一条马路,让街区充满温度的,不只有看得见的灯光和人,还有两张看不见的“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让每一点灯光都有了坚韧的支撑。
在愚园路市民中心助餐点见到罗锦国时,他刚把电瓶车推到门口的智能充电桩充电。“扫码就能充,到了时间就停,真是方便!”作为江苏路街道的老居民,他热爱愚园路的烟火气,也愿意享受街区里的数字化、智能化生活,“日子就是要越过越好,越过越时髦!”
黄浦江畔,暖风怡人。
当“人民”二字成为上海的鲜明标签,这座城市更有了奔向无限远方的底气和动力!(颜维琦)
(责编:张文婷、初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