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三重奏
昆仑山口的索南达杰雕像。
巡山车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破浪前行。
玉珠峰下的藏羚羊,与远处的山峰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
2022年,可可西里保护将迎来三十周年:
1992年,时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的杰桑·索南达杰,创立了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率先擎起了可可西里保护的大旗,此后在与盗猎分子的殊死较量中,用生命书写出壮烈的序曲;
1997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批成立,此后的20年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保护体系,在持续打击下盗猎行为最终彻底绝迹,藏羚羊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谓继往开来、乐音相生;
2017年,可可西里成功申报世界遗产,而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也在发生,影响着今天与未来: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性地整合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走向更高水平的治理,迎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籁永续……
可可西里,三十而立。这由乱到治的三十年,堪称一曲荡气回肠的可可西里三重奏。
壮烈的序曲
玉树治多,索南达杰故居,就坐落在县城里。
柏油街道旁的一座普通民居,大门上,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子。走进门,是一片宽敞的院子,和一排藏式风格的平房。院子里,有索南达杰当年种下的树,和他打的水井。索南达杰生活过的卧室、客厅以及室内富有年代感的陈设,仍然被悉心保护着,老旧的卧室地面,还是由青砖砌成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只老式灯泡,没有灯罩。
这里已经成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遥想当年,索南达杰每一次远赴可可西里,都是从这间卧室出发的。
“可可西里”是蒙古语,意思是“美丽的少女”,在地理上位于治多县的最西部。这里是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为完整的处女地,也是很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中,最为世人关注的便是藏羚羊。
上世纪80年代,藏羚羊绒被世界纺织业认定为“纤维之王”,制成的一条仅重100克的“沙图什”披肩,流入中亚、欧美市场就能卖到5万美元。一时间,不法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对藏羚羊的盗猎行径愈演愈烈。上世纪90年代初,盗猎行为最猖獗时,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已经锐减到不足2万只。
生灵哀婉、高原悲号之际,有人力挽狂澜、挺身而出。
1992年,时任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38岁的索南达杰,推动成立了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并亲自担任西部工委书记。这个特殊的机构,从成立第一天起,使命就是保护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资源,就是反盗猎。
1994年1月18日,可可西里最寒冷的季节。先后带队12次深入无人区的索南达杰,在押运盗猎者途中突遭偷袭和反扑,壮烈牺牲。5天后,当增援人员找到英雄的遗体时,索南达杰仍然保持着右手持枪、左手拉枪栓、怒目圆睁的姿态,已被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冻成一尊雪域上不屈的冰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