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在黄土高原上铺展——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记(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2-24 09:48:01
浏览

  “在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中,黄土高原地区总结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沟、坪、梁、峁、坡综合治理,植物、工程、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水土保持之路。”张续军说。

  经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分析计算,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土量达190多亿吨,实现粮食增产1.6亿吨,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2万亿元;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河泥沙4.35亿吨,减少了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显著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

绿色,在黄土高原上铺展——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记

  绥德水保站辛店沟试验场的淤地坝。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水土流失治理高质量发展

  在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里,一张卫星遥感照片清晰地显示,曾经是“光秃秃的山梁一片荒凉”的吴起县,县域版图已被绿色覆盖;在榆林市,林木覆盖率近年来不断提高,绿色版图不断向北延伸。

  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建坝、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不断改善,绿色不断在黄土高原上铺展。然而,这里的生态依然脆弱,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不轻。

  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仍有23.4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7%,占区域总面积的36.56%。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危害生态环境,而且大量的泥沙输入黄河,造成河道淤积抬高,形成‘悬河’,危及黄河防洪安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局长王敏说,黄土高原仍然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沟道重力侵蚀问题依然突出,是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仍需不懈努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年12月20日,黄河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提出,加强黄河上中游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支持在黄河流域上中游开展整沟治理;制定淤地坝建设、养护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健全淤地坝建设、管理、安全运行制度;禁止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域开展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相关立法工作的推进,将会更好地推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随着新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完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绿色也将在黄土高原上不断铺展。


(责编:申佳平、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