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税收红利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质增效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在服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统筹协调长三角地区税务部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通过持续推进长三角区域征管一体化、办税便利化举措,更高质量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助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税收红利赋能市场主体创新发展
2021年9月,中国以色列CEO合作论坛开幕式活动在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中以(上海)创新园召开,为中以两国企业高管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中以合作。
螳螂慧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螳螂慧视”)是最早一批进驻中以(上海)创新园的企业。“企业初创期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政策扶持和税费优惠的支撑。”张晓峰坦言,实实在在的税收优惠措施,让企业充分享受到了减税降费政策红利。2020年度,螳螂慧视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430万元。2021年该政策“红利加码”,螳螂慧视在三季度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超过660万元。此外,享受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政策已收到退税金额140多万元。
螳螂慧视是税务部门一路护航“创新基因”的缩影。近年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成为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有效抓手,随着税收优惠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研发创新的底气不断增强。“获得的优惠资金将持续投入光学、硬件、软件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研发。”张晓峰表示。
科技创新不仅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动能,更有效拉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三年来,长三角地区企业不断加大高技术服务投入,占企业总投入比重由2018年的3.8%提升至2021年的4.4%。研发和技术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比重由2018年的27.5%提升至2021年的32.5%。
税收支持措施助力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
记者梳理发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后,国家税务总局于2019年11月出台了16项税收支持措施,2020年再次推出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10项措施,形成“16+10”税收支持体系。受益于长三角地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关地区迅速达成合作共识,从纵向产业一体化融合出发,再向横向区域一体化融合铺开。
从城乡产业纵向融合看,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县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销售收入占比由2018年的21.1%提升至2021年的23.6%。这其中,税务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打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区域一体化引领协调发展。
长三角发展纵合横通,全面协调新局面的产生,助推杭合创新带建设,推动杭州、合芜蚌两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互动,也协同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协作紧密的创业体系。数据显示,浙皖两地销售收入占长三角地区比重分别由2018年的25.8%和7.8%提升至2021年的29.6%和8.5%,与沪苏两地的差距逐渐缩小。
税务力量助推长三角地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2013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成立,拉开了中国自贸区改革试验的大幕。而随着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全国自贸试验区战略布局实现了长三角全覆盖,形成百花齐放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的过程中,各地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超过200个创新成果,不少经验已向全国推广。这其中,税收制度作为试验田内容之一屡屡创新,积累了丰富成果。与此同时,长三角各地税务部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为自贸试验区助力,为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