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发布2021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车顶维权”、教培跑路等入选(3)
2021年,部分APP或微信小程序违规、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快递面单成为泄露消费者隐私“黑洞”,涉“脸”个人信息侵权等话题屡见不鲜。对此,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回头看”等行动,持续加大对APP侵害用户权益的整治力度,多次通报、下架违法违规APP。与此同时,中消协认为,一些餐厅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此外,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些企业未经消费者同意,通过摄像头擅自收集人脸信息。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舆论期待,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持续形成高压态势,压实信息采集方的主体责任,强化行业自律,借助防窃密、防篡改等技术手段,筑牢个人信息保护防线,切实解决滥用个人信息、对个人信息数据管理不力等问题;相关企业承担起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责任与义务,严守相关法律法规,谨守合规红线;消费者提升权益保护意识,注意防范可能的信息泄露,如遇个人隐私被泄露,可借助电话录音、网页公证等手段保留证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七、视频平台“超前点播”被指“套路”接连取消
社会影响力:89.7
话题解析
2021年8月,热播剧《扫黑风暴》采取了“超前点播”的更新方式,其中“必须按顺序解锁剧集”的规定受到质疑。网民认为当下视频平台在剧集播放上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套路”,赚钱手法“吃相难看”。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发声称,“按顺序解锁观看”涉嫌捆绑销售,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漠视。中消协针对“超前点播”、广告特权、自动续费、会员协议等发布观点。2021年10月,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视频平台接连宣布取消剧集“超前点播”服务。
2019年以来,“超前点播”“会员广告特权”等视频付费模式花样百出,为视频平台带来了收益,却没有形成正向反馈。不少消费者反应,“超前点播”这一饱受争议的付费行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套路”,极大影响消费体验。舆论认为,视频平台通过深挖用户需求,并由此催生出差异化、配适型的盈利方式,这本无可厚非。但收费应秉持契约精神,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舆论呼吁,视频网站应“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恪守诚信原则,依法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努力提高作品质量的同时,不断丰富用户体验。有关部门也应完善管理规定,规范平台服务标准,营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八、“网红”商品被指过度营销
社会影响力:88.9
话题解析
近年来,一些品牌在社交媒体运营及内容传播方面独具匠心,收获消费者关注,成为“网红”。然而,也有个别品牌因涉嫌过度营销,导致口碑“翻车”。
舆论认为,“网红”食品被赋予了社交属性、情感需求等附加值,其定价往往关涉运营费用、品牌价值等因素,在成本方面,商家宣传、炒作等营销费用占了大头,而最终的产品品质并无优势。尽管此类品牌营销迎合新生代消费群体的社交需求,有益于开拓市场、提升销量,但仍不能“本末倒置”,空有“流量”外壳而欠缺核心品质,乃至步入虚假宣传误区侵害消费者权益。货真价实应是“网红”商品的根基所在。
九、奢侈品牌中外退货政策“双标”引不满
社会影响力:88.0
话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