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团队”奔赴“冰雪之约”
原标题:“双奥团队”奔赴“冰雪之约”
“冰丝带”舞动神州大地,“雪如意”灵动万里山河……一个个冬奥地标从蓝图到映入眼帘,工业遗址与冬奥场馆交相辉映,冬奥筹办与首都发展同生共舞……2015年7月,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北京成为奥运史上首个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在“双奥之城”中,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初心如磐,奋勇保障了2008夏季奥运会,他们昂首阔步再出发,奔赴2022冬奥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团队”。它就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双奥之约”电子票证团队。
14年,从炎炎夏日到远山冬雪
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经历了 7年筹备,2年建设,千余名航天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本着“严慎细实”的作风,举航天整体之实力,共同攻关,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以电子票证系统等为代表的奥运安保科技系统的建设任务。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我们记住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以及他们的电子票证系统,在航天人与奥运的这次亲密接触中,七〇六所“双奥之约”电子票证团队实现了“六个第一”,这是历届奥运会想做而没做到的事:第一次大规模成功使用电子芯片、部署查验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奥运会票证安全防范能力;第一次在奥运门票和证件中嵌入电子芯片,解决了历届奥运会上假票、假证难题;第一次成功地在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实行实名制,确保了开闭幕式的安全;第一次成功实现在1/10秒内验出票的真伪,保证了所有赛事近千万执票人员近500万次的快速和顺畅入场;第一次实现了对入场信息的实时监控,为各级指挥员实时掌控各安检口入场情况、精确指挥、快速反应,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第一次成功实现了挂失门票和证件的自动查验和实时控制,确保人、证、票相符,保证奥运场馆安全。
“如果你问我,在我这十几年的航天工作记忆里,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我一定会告诉你,就是我作为航天人有幸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安保科技系统建设与维护工作。”项目负责人蔡娜告诉记者。
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会选出北京作为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
幸运的是,时隔14年,蔡娜又一次成为保障2022冬奥项目组的一员,不同的是,这一次,她是这支“双奥团队”的项目负责人。14年的坚守初心,14年的砥砺奋进,这支队伍真的如外界所说:能打仗,打胜仗。
冬奥保障像是安全气囊,越顺畅,越隐藏,若有令,必锋芒。这支只有四十人的队伍,需要完成的是在别人看来难以完成的任务:从中标冬奥到冬奥火炬传递开始,团队需要在短短10天内完成包括火炬传递手、工作人员、现场观众在内的几万人次证件以及几千车次证件的样式设计、标识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处理、证件制作、人芯关联、证件校验以及多区联动等大量工作;冬奥火炬传递电子票证保障工作地点涉及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11个闭环外的封闭传递区域和1个闭环内的独立传递区域,团队需要充分协调技术人员、保障人员,有些成员甚至需要在火炬传递的两天内跑遍三个赛区;天气在冬奥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保障冬奥赛事的顺利进行,团队需要保证人员和设备在零下20度的低温下保持工作状态……
14年,从青葱少年到业务骨干
2008年的夏天,北京奥运会举重场馆内,奥运志愿者刘磊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的工作是利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研制的电子票证系统查验进场所有观众门票。作为一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一新生,刘磊见证了2008北京奥运中国代表团包括首金在内的八金一银,此时的刘磊还不知道,6年后,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他,将成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的一员,成为6年前使用过的奥运电子票证系统的一名研发人员。
“每当我翻看这些证件时,上面的每一个标志、每一个符号仿佛都镌刻着一种责任,代表着航天人誓守‘平安奥运’的初心。”刘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