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春晚的成功之道
小字号
央视的春晚走过将近40载,同时也引领着各地方台的春晚迅速发展。实际上,多年来各地方台也都将春晚作为能显示其媒体实力的典型节目,在你追我赶中制造了极为繁荣的屏幕景观。
2022年,各家卫视拼尽全力,各台春晚各有特色。有以“川味”主打的“川渝春晚”,也有直接做成相声专场的“天津春晚”,福建春晚则是以闽台两岸耳熟能详的歌曲“欢喜就好”为名......空前激烈的竞争,毋庸讳言,是来源于2021年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破圈”效应。其实《唐宫夜宴》的“破圈”恰恰是出于创作者没有太多的压力,从而更专注于作品本身的表达,而且是用舞蹈来讲述人物故事,不像以往的晚会更多展示舞蹈本身的优美。不过,诸多后续的模仿者并没有看到创作者的真实意图,往往是盲目跟进、东施效颦。对受众来说,又造成了“陈旧”“相似”的感受。
当下需要认清的是,在资讯渠道发达、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真正好的节目最终一定会被广泛传播,而不在乎出自哪个平台,甚至一时有多少“宣推”。《唐宫夜宴》就是在播出几天之后走红的,受众更加渴望看到具有创新意义的、与自己相关的内容。
当下各台的春晚靠什么胜出,其实和各自节目的主题及资源、受众偏好以及媒体发展目标有着直接关系,也和决策者的引领有关;同时还必须看到同行的动向,扬长避短,避免止于形式的模仿。
当然,也有一些节目让我们眼前一亮。福建春晚内容上专注于“福建骄傲”,形态上不拘一格,小品、短视频串场都很“年轻化”,福建人“爱拼敢赢”却又务实低调的精神气质以“凡尔赛”的方式得到充分表达,《低调的福建人》《沙县的继承者》等节目在网络端都引起热议。
当前,各台的春晚都在努力让自己更有影响力。但这不是仅靠增加创作力量和资金投入、捕捉和制造时尚话题就能达成的,还必须懂得要先做自己,这是构建晚会辨识度的基本要求,也是晚会特色的核心基础。具体要求创作者深入挖掘本地资源,找到最近有代表性的视听特征。例如,大多数晚会综合了各种节目样式,但辽宁台、天津台主打语言类的小品和相声,新疆、河南较多歌舞;而且绝大部分春晚主演区在演播室,节目视效以夜景为主,这不仅是因为节日的重点时刻在晚间,创作上也容易借助灯效塑造和表现主体。因为中国冬季绝大部分地区室外场景寒冷且景观可视性不足,而在东南沿海的福建主要在外景制作,于是,明媚的日间景观、满目的青山绿水就让福建春晚在视觉上脱颖而出了。
实际上,一台地方春晚是否优秀,不能单以传播度和收视率为准绳,否则拼流量和投入就会成为无底洞。由于受众各层面偏好和认知的极大差异,作品很难达成既“上座”又“叫好”、既震撼又走心、既专业又大众、既高雅又通俗、既本地又全国,而且实际的操作经常是通过诸多节目来分别实现不同的需求,这样也容易导致一台晚会的“分裂”和主题、风格的分散。其实“中国节日系列”的“破圈”恰恰就是从网络青年“下手”,篇幅短小、目标相应单纯。因此,与其一味追逐受众,不如在调研的基础上找准圈层,并充分彰显自己的资源和达成自己的目标,踏实做祖国春晚大花园里的一朵独具特色的鲜花——“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即要为优质观众量体裁衣、潜心设计内容,又要构建出独特的面貌。就像今年的福建台春晚《欢喜就好》,不仅有满目青山和蓝海带来清新的画风,更以回乡女婿线索引出特有的家族习俗和文化样式,在离台湾最近的平潭表达家国情怀,以 “闽商”传奇和百姓经营故事表现“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整体精心的制作也使得晚会的思想表达具有较高的视听呈现水准……做了最好的自己,必然欢喜。
本文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文艺学)教授、博导 游洁
(责编:杨曦、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