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的第一个春节(2)
“北京,曙光报告,申请与神舟十三号进行双向视频通话。完毕。”除夕夜,在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支持大厅,曙光指挥、曙光总体、曙光医生和环控生保等岗位人员,组成了地面支持保障团队。在他们的守护下,航天员通过双向视频,与家人分享太空生活的点滴,诉说思念。
“北京”“神舟”“曙光”“天和”等代号表示载人飞行任务中的不同工作岗位,其中“曙光”是航天员系统的代号。在飞行控制当中,此前的出舱活动、太空授课、在轨试验等,航天员系统需要跟其他系统交互,就由“曙光”岗来进行。对于在轨航天员来说,“曙光”意味着航天员系统岗位人员在幕后的全力支持。
“要观察航天员在轨操作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支持。”“曙光”岗工作人员、首位空间站出舱活动专项女指挥吴昊介绍,“曙光”岗负责航天员在轨计划制定、在轨操作支持、收集重要数据。他们会和在轨航天员密切协同,及时沟通,根据需求调整安排。从航天员在轨运动强度大小的调整,到舱内微生物检测、对水的采样,乃至航天员每天需要喝多少水,都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截至除夕,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太空已驻留108天。中国航天员中心医监医保室主任徐冲说,目前航天员乘组整个身心状况非常好。航天员在轨保持肌肉锻炼的同时,也定期对自身肌肉状况进行监测。春节前几天,航天员进行了在轨体检,对心脏、腹部、下肢肌肉等进行超声检测。
将有越来越多中国人在太空迎新年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并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太空驻留,中国空间站迎来了第二批航天员和首位女航天员。
截至目前,翟志刚和王亚平分别成为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男、女航天员。
太空环境复杂。空间站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近地椭圆轨道上飞行,航天员所处的环境是微重力、高真空、温度高低交替,还有空间辐射。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这意味着空间站这个航天器要频繁感受冷热交替,最高温度达200摄氏度,最低温度达零下120摄氏度。
太空“出差”时间过了一半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有条不紊地进行,航天员也对空间站的居住环境越来越适应。
王亚平认为,2021年对载人航天工程全线来讲是收获满满、硕果累累的一年,5次飞行任务连战连捷,空间站建造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人首次入驻自己的“太空家园”,历史在辛勤的奋斗者手中不断刷新纪录。
翟志刚表示,航天员口中的“感觉良好”,是经过重大考验、突破重重挑战后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载人航天工程全线科研人员辛勤的付出和全天候的保障,才使得我们在飞行过程中始终保持‘感觉良好’。”
对后半程的太空旅程,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充满期待。根据计划,我国将在2022年全面建成空间站,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开展航天员长期驻留、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平台维护等工作。今年规划将发射“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后续还将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太空迎新年、过春节。
制图: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03日 03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