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冬奥会场景背后的科技力量(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2-04 11:09:01
浏览

  因为有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国家速滑馆又被称为“冰丝带”。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该馆将承担速度滑冰项目比赛,见证14块金牌的诞生。

  在进入国家速滑馆观看比赛之前,观众要首先经过休息厅。在那里,冬日的阳光透过“冰丝带”照亮了每一个人。光影变幻中,让观众在倍感温暖的同时,又能走进冰的世界“沉浸式”观赛。国家速滑馆外立面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通过机械配合工人操作,严丝合缝地嵌入160根S形钢龙骨打造的框架中。

  要实现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曲面幕墙,后面隐藏着“科技冬奥”的创新力量。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总负责人郑方告诉北青报记者,因为速滑馆是一个冰上项目,将幕墙设计成像薄冰一样的透明表面与赛场“浑然天成”。“根据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需要,把这个表面自由弯曲,形成一种 ‘刚柔并济’的感觉。然后在弯曲的玻璃上设计横向的很多线条,像是速度滑冰运动员的轨迹,内外交织,就是冰丝带的建筑立面了。”郑方说。

  要实现这样的设计并非易事。首先要精心选择玻璃的原片。“虽然玻璃看起来都是无色透明的,但是它实际上有非常复杂和微妙的色彩变化,甚至每一个批次的玻璃透明度和颜色都有微差。要接近冰的感觉,需要超白、纯净的玻璃,从侧面看的时候是浅蓝色而非常见的绿色。”2017年初,郑方团队比较了很多小样块,弯曲成不同的半径,加工之后再比较,直到实际使用的大样片,测量、再制作,才获得了满意的透明度。曲面玻璃需要集成很多复杂的工艺:弯曲、钢化、用于保温的镀层、印刷中国传统的冰花图案,这也是目前建筑中最前沿的工艺挑战。

  攻克了曲面玻璃的难点,屋面的挑战随即而来,这同样是一个全新研发的金属单元柔性屋面系统。因为钢索结构是柔性的,在极端的荷载作用下,比如大雪、强风,屋顶的变形上下各有半米之多。郑方团队请国内金属屋面的行业专家、厂商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常规的金属屋顶难以适应这么大的变形。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决心设计一个全新的系统,一种在工厂生产的单元式屋顶。”郑方说。

  钢索结构的网格是4米见方,他们就设计同样大小,4米见方、用铝板和保温结合的单元。“就像一个个小桌子,桌子之间留缝隙,用这些缝隙来适应钢索最大的变形。”郑方说,这还不够,屋顶还覆盖了完整的防水层,能够经受成千上万次的变化,拉伸之后能够还原。有了金属单元做屋顶的基层,再有弹性好的防水层,把它们组合起来,设计连接的各种细节,再进行变形、保温、防水、抗风等性能测试,屋顶的钢索已经成形,团队再用激光扫描钢索,精确地返回计算机模型,再把这个模型的数据传输到生产线,加工这些单元,运输到工地安装,最终完成了这个系统。

  智慧场馆

  数字孪生操作系统

  实现场馆“全要素”监测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均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要保证开幕式和闭幕式的顺利进行,智慧服务同样很重要。在鸟巢,一个“复刻”这座体育场的“数字孪生操作系统”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数字化的鸟巢”正是智能场馆的一个探索,通过把国家体育场数字模型化,动态采集设备的运行情况、环境变化、人流聚集疏散情况,从而形成基于人工智能的最优解决方案。

  据北京智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中心负责人李然介绍,鸟巢智慧场馆建设以“数字孪生操作系统”开发为基石,在空间维度上,操作系统覆盖鸟巢25.8万平方米建筑空间、周边55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在信息维度上,重点关注建筑本体的健康环境、能源优化、设备监测预警、公共安防的运行状态,接入周边道路交通及停车数据,助力城市的微循环。同时,面向公众,操作系统也提供了公众服务、数字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