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稳投资促消费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扩内需加固经济基本盘
近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及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正式获批。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备受关注的“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是当前扩内需的重要举措之一。去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投资、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投资保持增长态势。
“当前,内需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将继续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加固经济基本盘,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司长袁达说。
扩内需有利条件不断积聚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供给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政策举措落地实施,厚植了内需发展基础。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4万亿元,增长8.1%;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商品消费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此外,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
“我国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前景广阔、长期向好的特点没有变,未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还将继续显现,内需潜力将持续释放。”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表示,从消费端看,得益于有力有效的疫情防控,居民消费整体意愿逐步回升。2021年,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同比多增83万人;同时,全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
“我国产业体系健全、生产能力稳定的优势以及不断提高的企业创新能力,将对需求产生更强的引领、创造作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室主任魏琪嘉说。
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扩内需的内生动力正进一步增强。去年以来,我国有序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开展了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有效提升。截至目前,我国市场主体达到1.5亿户,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
积极稳妥扩大有效投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从地方两会提出的年度目标看,作为扩内需的重要举措之一,积极稳妥扩大有效投资已成各地稳增长的重头戏。
比如,河南提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1.8万亿元”;江西提出“重点推进3453个省大中型项目,年度投资1.1万亿元以上”;浙江省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有效投资增长6%左右”。经济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按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多地围绕“两新一重”等加大有效投资力度,除了“铁公基”等传统基建,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袁达表示,今年我国将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细化工程项目清单,根据项目特点明确可衡量、可考核的具体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指导督促各地方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扎实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准备等工作。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任荣荣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便捷要素流动、改善公共服务,既有短期稳增长效应,又有中长期增动能效应。
持续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和动力。袁达表示,近年来,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有力支撑了投资对稳增长关键作用的发挥。下一步,将通过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创新举措,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社会投资。
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增长
扩内需,离不开投资与消费的协同发力。去年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市场逐步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