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运动品牌勇争赛场外“金牌”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2-25 06:34:01
浏览

国产运动品牌勇争赛场外“金牌”

 

  北京市朝阳区合生汇安踏冠军店。
  本报记者 康 朴摄

 

  14年前,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领奖时穿的是阿迪达斯。那时的中国运动品牌,与国际品牌相比,差距不仅在资金,更多的是技术鸿沟。14年后,北京冬奥赛场,安踏、李宁、匹克等中国运动品牌与各国运动员一同亮相,跟随奥运健儿频频“圈粉”,引发热议。中国运动品牌一路追赶,绚丽绽放,奥运赛场一水儿的“洋品牌”已成历史。

  2009年至今,安踏与中国奥运代表团相伴相随,一起走过了3届夏季奥运会、4届冬季奥运会,为20余支中国运动队打造比赛装备,用科技硬实力助中国健儿不断刷新成绩。安踏的故事,是中国运动品牌摆脱廉价标签实现“逆袭”的缩影。这家成立于1991年的国产运动品牌是如何争夺赛场外“金牌”的?

  

  从批发商到零售商

  时间拨回到2012年。

  这一年,安踏营业额下降14.4%,净利润同比下滑21.5%,这是自2007年在香港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业绩下滑。此前,安踏保持高速增长,从2008年至2011年,营业额由46.27亿元上升至89.04亿元,净利润由8.95亿元增至17.30亿元。

  安踏遇到的问题,其实是运动品牌行业共同的困境。那年,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无论本土品牌还是外资企业,日子都不好过。“供给侧出了问题。行业经历了几年跑马圈地式的扩张,品牌依靠疯狂开店和广告轰炸来拉动业绩增长,有时在一条街上能看到同一品牌的好几家门店。”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说,“品牌方陷入同质化竞争,产品缺乏特色,把标志去掉,根本没办法分辨产品是谁家的。”

  粗放式扩张背后是销量见顶、增长乏力的隐忧。库存积压,收入锐减,关店潮来袭,危机终于爆发。据统计,2012年,李宁、安踏、特步、匹克等运动品牌总库存金额高达37.21亿元。

  如何破局?安踏认为,问题出在商业模式上。“以前安踏是批发商,只管把商品卖给经销商,由经销商卖给消费者,至于经销商如何运作、消费者反应如何,品牌方并不清楚。”安踏副总裁李玲说,从经销商再经过几层分销、零售到消费者手里,中间有巨大的时间差,消费者看到新款,但不能及时买到;企业闷头生产,却不知市场变动,“真正推动市场增长的恰恰是消费者,必须以消费者为导向,和他们建立更紧密的连接。”

  安踏的想法是实现品牌批发商向品牌零售商的转变。高管们把全国500多个城市、数千家门店的安踏网点跑了个遍,一家接一家地推行零售标准化与数字化。库存怎么处理、产品如何陈列和定价,曾经由各地经销商和门店说了算的问题,有了统一标准。

  2014年,安踏的零售转型在销售端结出果实:销售额超百亿元,率先走出库存危机,巩固了国内运动品牌领军企业的地位。

  今天,安踏的零售改革仍未止步,目标是将零售店转归品牌直营。“这项工作是从2020年开始的。直营模式能帮助品牌更好地理解消费者需求,培育私域流量,也能够更好落实零售标准。”李玲说。转型过程并不容易,这意味着蛋糕的重新切分,“代价很大,但也值得。”

  打造品牌矩阵

  规模不断增长的安踏,还在思考另一件事:如何在利润率更高的中高端市场打开一片天地?

  要进军一线市场,打破消费者对品牌已有印象是最难的。从晋江一家制鞋厂壮大而来的安踏,一时很难实现品牌形象的重大突破。

  “单个品牌也难以覆盖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这就需要多品牌精准定位和明确分工。”李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