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与大梦想中国家庭的十年之变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小日子与大梦想 中国家庭的十年之变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小康”出自于《诗经·大雅·民劳》。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表达了向往幸福安康的朴素愿望。
如今,中国已经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改变正发生在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中。
赵女士家中为除夕准备的年夜饭(受访者供图)
餐桌上的味道之变
刚刚过去的虎年春节里,细心留意就会发现,朋友圈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种类繁多的美食。
“鸡、鸭、鱼、海鲜、反季水果、进口零食、猪牛羊肉,这些基本已经成为了过年的必备品了,现在一到过年,朋友圈就被年夜饭刷屏。”
春节期间,北京市民赵女士家里的年夜饭颇为丰盛。这几年春节,她最深的感触就是,每到除夕夜,朋友圈就变成“美食大赛”。
曾几何时,中国还在为“吃得饱”发愁,而站在2022年,“谁来养活中国”的问号已经被远远抛在身后。农业农村部近期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
守住耕地红线、组织实施“菜篮子”工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的手上,即便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货架上的粮食也满满当当。
而最近这十年,国人餐桌上的食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甚至能足不出户就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味。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0年,中国食品进口年均增长11.4%,2020年,中国的食品进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甚至在空间站上,中国航天员也能享用上多达120种的主食、副食、即食、饮料等等。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没有什么比“舌尖上”的幸福来得更直接。
从乡村到城市的“跨越”
如果说饭桌上的变化是最简单的幸福,那么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就是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些年,发生在家里最大的变化就是搬进了市区居住。”
老家在安徽寿县的林瑶(化名)家里一共兄妹三人,如今,林瑶在北京发展事业,哥哥和妹妹都在合肥市区买房安家,父母也被接去同住。
林瑶回忆,大约在2012年,老家的村镇之间开始公路联通,自来水家家到户,而到了2015年左右,村子里几乎家家有了汽车,大部分人都在合肥市区买了房,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在发生变化,“过去那种出门靠拖拉机的景象消失了。”
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得益于脱贫攻坚的成果。
在2019年时,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包括寿县等在内的18个贫困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也是脱贫攻坚以来,安徽省第二批贫困县“摘帽”。
放眼全国,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而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2550元。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厨房里多出的垃圾桶
在赵女士家中的厨房里,如今习惯性地摆着三个垃圾桶,一个放厨余垃圾、一个放可回收废品、另外一个用来盛放其他垃圾,这样的习惯她已经维持了一年多。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列,这样的改变正发生在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