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如今“喜阳阳”重庆“气质”之变从何而来(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3-04 09:32:02
浏览

歌乐山是重庆中心城区天然“绿肺”,因距离城市市场近、要素价格低,这里曾一度聚集了大量小家具厂、小食品厂等。在歌乐山街道新开寺村玉皇观片区,昔日数十家家具厂、食品厂、机械厂开足马力生产的场面已经不再,这些企业或关闭搬迁或停产整顿,部分违建厂房被拆除。“过去这个地方弥漫着油漆味、泡椒味,废水废气直排十分常见。现在空气好了、噪音没了。”当地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通过全面调查摸底,重庆市2020年对3.6万多家涉气“散乱污”中小微企业建立了整治工作台账,截至2021年年底,按照入园发展一批、整治规范一批、关停取缔一批的思路,已完成整治企业2.9万多家。

打好蓝天保卫战,既要讲“战略”也要讲“战术”。重庆市成立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分解下达8大类70条2000多项工程和措施,每周会商、每月通报、每季度约谈,形成各区县政府和部门齐抓共管格局。同时,多措并举提高企业治污积极性、不搞“一刀切”,对企业主动淘汰锅炉窑炉、开展废气深度治理实施定额奖补,对严于排放标准30%以上的企业给予环境保护税减免等。

精准治污:对症下药、久久为功

随着产业和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重庆的大气污染早已不再以煤烟型为主。针对交通、工业、扬尘、生活四大大气污染源,以及臭氧浓度呈缓慢升高趋势等新问题,重庆市分类精准施策。

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某产业园建设工地,工人们正用液压破碎机对悬挖桩进行破碎。施工单位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管理部副经理杨君说,该工地约有1000个悬挖桩,过去采用人工破碎,不但耗时长,还会带来较大的扬尘和噪声污染,通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既避免了扬尘和噪声污染,又提高了作业效率。

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车6.1万余辆、创建和巩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433个、出台实施汽车表面涂装等11项地方排放标准、完成餐饮业和公共机构食堂油烟治理9000余家、开展夏秋季臭氧防控专项行动……

在一系列治污“组合拳”下,重庆交出了一份空气质量改善的“高分答卷”:2018年至2021年连续4年优良天数超过316天,其中2021年优的天数达到146天,PM2.5、臭氧浓度等空气质量6项评价指标连续2年全部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如今的重庆,摘掉了“空气严重污染”的帽子,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让重庆人在秋冬初春期间见到了更多阳光、蓝天。今年62岁的大渡口区居民杨健说:“过去因为有钢铁厂等企业,晴天出门鞋上是一层灰,秋冬难见太阳。现在,天蓝了,冬天能晒太阳的日子多了,我们老年人经常约着逛公园!”

蓝天保卫战仍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丝毫不能懈怠。臭氧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治理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中小微企业废气治理难题仍需破解。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吴盛海表示,“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将坚持长期治理和短期攻坚相结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完成中小微企业排放深度治理,推广装配式建筑,进一步降低PM2.5浓度、遏制臭氧污染上升趋势,打好蓝天保卫战。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