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各地压实责任共同端牢中国饭碗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眼下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面积展开。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农业生产面临的新挑战,各地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着力压实责任,共同端牢中国饭碗。
全力打好夏粮丰收这一仗
“我们要以促为主,通过追肥浇水促进苗情转化升级。”3月25日,在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河沙镇苗庄亿博小麦基地,邯山区农业专家王新红正现场发放技术明白纸。
夏粮占全国口粮的四成,对保供给、稳预期意义重大。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冀晋鲁豫陕5省有1.1亿亩小麦是晚播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相关地方抓住小麦返青的关键期,通过科学追肥等促进弱苗转壮,加强后续田间管理,确保夏粮丰收。
针对今年特殊的小麦苗情,邯山区成立了“科技壮苗”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50多名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下乡镇、下地块,进行技术指导全覆盖,并专门对种粮大户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指导。邯山区还组织了无人机、大型自走式喷雾机等开展促弱转壮统防统治作业,对全区9.8万亩小麦喷洒农药,增强小麦抗病虫害能力。
受洪涝灾害影响,“中原粮仓”河南全省1000多万亩小麦晚播,越冬期一二类苗比例较往年同期减少10.9%,三类苗比例较往年同期增长11.5%。
继去年9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8个专家组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后,今年1月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继续发出2022年春季麦田管理技术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晚播冬小麦促弱转壮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全省一二类苗比例上升至88.5%,与常年基本持平,三类苗比冬前减少近1000万亩。
作为2021年河南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鹤壁市浚县多措并举抓春管,力促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近期,浚县把机井等农田灌溉设施建设作为第一任务,解决农民“浇地难”问题。当地修复农田机井67眼,新建236眼;进入春管高峰后,还向每个镇(街道)发放10万元应急资金,解决短时间内无法修复机井的临时用电问题。目前,全县103万亩农田已全部完成灌溉任务。
根据农业农村部调度情况,截至3月28日,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比冬前增加15.6个百分点,苗情向好。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吕文波是北大荒集团八五四农场有限公司的种植户。去年秋收后,他将原来的93个“格田”改成了37个,土地更平整,有利于机收,播种面积也增加了5亩多地。“这5亩多地,今年预计增产6000多斤”。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北大荒集团已完成1000多万亩水田的改造。
为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黑龙江还打出了黑土保护系列“组合拳”,成立了专门以黑土保护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科研院所,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举措,今年全国将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
为切实管住、管好耕地用途,农业农村部强调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等这季小麦收了,我准备接着再种300亩水稻。有了可靠的灌溉用水保障,亩产再往上冲一冲肯定没有问题。”湖北省枣阳市兴隆镇柏树村村民张心海站在即将建成的新堰塘边,信心十足地说。
枣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重波介绍,除了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枣阳市划定了154万余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引导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户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食作物的要求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