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天(经济新方位·春耕一线)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4-05 06:35:06
浏览

  红日初升,乡间小道伸向稻田尽头。清风徐来,吹落矮冬青上的雨痕。白鹭舒展身姿,亮翅于田埂。郊野,春意正浓。

  不远处,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港湾村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00后农机手陶哲坐在拖拉机驾驶室内轻点屏幕。机器尾部,旋耕犁具缓缓下降,按照设定的马力开始作业。这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说:“智慧农机让春耕变成了一件令人愉悦的事。”

  耕

  自动驾驶,耕作科学高效

  套上塑胶靴,陶哲跳下车,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水田。驾驶室内空无一人,只剩方向盘兀自转动,留下笔直的车辙。

  几天前,陶哲开着拖拉机,在矩形地块四个顶点处分别做了定位。拖拉机上方竖立一块可触摸智能屏,显示出四角的经纬度坐标;机身安装的无人驾驶系统即刻便根据地块形状生成耕作路线。

  “只要在屏幕上调试好参数,选中地块一键启动,机器就会自动按照规划的路线耕作土地,不需其他任何人工操作。”陶哲说。

  拖拉机转弯时,犁具抬升,不一会儿,又慢慢落下。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陶哲笑着介绍,这是由于机器配备了液电控制技术,调头时自动提升犁具,保护稻田边缘免受损坏。

  顺着陶哲手指的方向望去,小草掩映的石碑上刻着一行红字:高标准农田。

  合作社理事长胡丹告诉记者,过去,田埂把土地分割成形状不一的零散田块,1亩水田有5%的面积是田埂,大型农机作业不便施展,转弯、后退都是难题。

  2015年,合作社流转的5000亩土地入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田埂被推平、机耕道拓宽,分水口、过路涵管修葺一新,“小田”变“大田”,农机“活”了起来,再也不用担心被困在地里。

  田中积雨增大了机器的阻力。若是驾驶传统农机,需要农机手不断调整农具高度和转速,还容易开得弯弯曲曲,难以平整地面。

  “土地翻得深,黄土变成金。”胡丹说,地面耕得不深、不平,灌溉就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产量。现在,在导航设备的指引下,自动驾驶拖拉机沿直线路径行驶,误差精度不超过2.5厘米。

  12分钟后,面积3亩的地块耕作完毕,作业效率比传统农机提高了近20%。经过旋耕,成块的土壤被搅成细碎的泥浆,待地温上升,就能插秧了。

  种

  智能育秧,质量精准调控

  日头开始旺起来。

  完成耕作任务,陶哲走向稻田附近的集中育秧大棚。“种子变成秧苗,要经过浸泡、催芽、育秧三个环节。”

  稻种娇贵。水太多会泡烂,水太少会干枯;温度低了不发芽,温度高了芽烧光。胡丹的父亲胡荣华是种田“老把式”,“过去一到种子发芽的日子,我晚上得睡在地里,生怕稻种冻了、渴了。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睡大觉啦。”

  原来,合作社添置了两台智能催芽机,每台可放置200公斤种子。催芽机装有传感器,控制内部温度和湿度,温湿度会精确出现在屏幕上。打开开关,桶状的催芽机自动旋转,使种子均匀受热。一旦监测到种子缺水,催芽机会发出语音播报,随后进行加水。

  经过24小时浸泡、12小时催发,稻种冒出青色的尖尖。

  掀开帘子,育秧大棚里热气蒸腾。陶哲把秧盘在自走式育秧播种机上摞成小山,“秧盘像个方形‘汉堡包’,包含土壤、有机肥等好几层。”装土、压沟、撒种、覆土,播种机一气呵成,秧盘被一排排码在地面。

  打开水闸,小吊灯式样的喷滴灌设备开始喷水。陶哲介绍,一个月后,这些秧苗能长到约20厘米高。把秧盘直接放到全自动插秧机的苗箱里,10天就能插完千亩农田,“插秧机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只需一人放秧,又快又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