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发挥开发性金融功能作用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
小字号
原标题: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美丽中国图景 开发性金融为林草高质量发展引来金融活水
四月的雄安新区,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白洋淀碧波荡漾,40余万亩“千年秀林”郁郁葱葱,一派蓝绿交织的春日景色,扮靓了华北大地,晕染开“千年大计”的秀美起笔。植树造林非一日之功,需要长久的投入。2020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创新市场化融资模式,发放7.7亿元中长期贷款支持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建设,以开发性金融的“活水”浇灌了2300多万株白蜡、国槐、银杏等各色林木。如今,“千年秀林”的树木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不少落叶乔木的胸径从种下时的8、9厘米长到超过12厘米,很多造林斑块从最初的光秃秃幼苗,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风景林。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林业贷款以小额信贷为主,大额融资难以进入。这也成为制约林草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瓶颈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发银行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强银政合作,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功能作用,积极助力国土科学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融资融智融制支持了一批国家储备林、森林碳汇及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开发银行主动加强与国家林草局合作,在广西先行先试、创新模式,于2015年与国家林草局(原国家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订《共同推进广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合作协议》,翻开了金融支持国家林草建设的新篇章。
该项目采用“短中长周期树种科学搭配”,以速生树种收益补充珍稀树种,在实现财务平衡的同时培育和储备优质森林资源,实现大规模造林绿化的市场化运作。同时,构建科学造林模型与标准化管理机制,有力保障自治区市场化造林“统一、标准、高效”运营。6年多来,开发银行共向这一项目发放贷款超过100亿元,支持完成工程造林约500万亩。由此肇始,开发银行在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市场化融资模式,支持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重大森林生态项目。
据悉,开发银行还把福建作为林业创新示范区,大力支持森林生态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7年,开发银行在南平率先探索落地全国首个PPP模式国家储备林项目,支持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此后,该模式被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已支持了90余个项目落地。同时,开发银行还在福建创新推出“储备林+碳汇”贷款、落地“林票”贷款,充分体现了开发性金融的引领示范作用,为统筹资源、撬动各类资金共同支持林草建设探出了有效路径。在四川,开发银行融资100亿元支持成都公园城市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实现我国首个将森林碳汇收费权质押纳入项目信用结构的国家储备林项目落地,为金融支持生态碳汇和生态价值转化积累了有益经验。在山西,开发银行参与谋划整合全省2300多个造林合作社,打造全省林业生态项目,涉及造林绿化1200万亩,带动14万林区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贵州,开发银行以支持储备林建设带动全省特色产业发展,累计支持国家储备林项目81个,授信金额450亿元,促进100余万山区群众增收致富。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开发银行已累计承诺林草生态贷款2120亿元,发放贷款1362亿元,支持6000万亩森林草原提质增汇,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固碳7200万吨。开发银行有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开发银行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发挥开发性金融功能作用,加大融资融智融制支持力度,为林草兴、生态兴,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董童、李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