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4-28 09:00:07
浏览

打通研发和市场,企业是种业创新的关键主体。600多家涉农企业进驻崖州湾科技城,中国种子集团总部迁址于此,大北农集团落地生物育种专业孵化器……始于一粒种子的南繁事业加速产业化裂变,为迎来开花结果的季节奠定基础。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这些年我国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50%以上归功于品种改良。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与此同时,仍要看到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变,广袤田野呼唤更多良种。

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良种源源不断从试验田走向大田。在山东,农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背后,一粒粒种子功不可没。“济麦”“山农”“登海”等系列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

海南到山东距离不近,但在72岁的李登海心里却不遥远。

崖州区的育种基地里,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钻进玉米地,抓紧时间收获种子,带回山东继续加代繁育。40多年来,他年年到南繁育种。

坚持育繁推一体化,他创办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南多地建立育种基地,在新疆、甘肃、宁夏、山东布局种子生产加工基地,同时不断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加快新品种推广。

1972年至今,李登海带领团队率先育出亩产从700公斤到1600公斤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约14亿亩。南繁,见证了人们不断培优品种的努力和收获的丰硕果实。

永不止步 永攀高峰

北纬18度,崖州湾畔的平原聚满光和热。去年10月26日,希望的田野传来新消息: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实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遗愿。

高产攻关继续,试验田又将迎来丰收。袁隆平生前多年如候鸟般来到海南开展育种科研,他多次提到:“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超过60万人次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如今,86岁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等老一辈育种家依然坚守南繁。育种家们洒下汗水、收获良种,也孕育出“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的精神。

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建成,“科研候鸟”刘波成为基地负责人。他目睹了老一辈南繁人长年扎根田间,也见证这里诞生的一个个良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年轻人的到来带来了新气象。“这身汗流得痛快!”一脸黝黑的博士研究生朱林憨笑道。依次播下玉米育种材料,他又“转战”另一片试验田,记录作物性状表现。

放弃北京的高薪工作来到三亚,教室、试验田、实验室、图书馆串起他忙碌的求学生活。他说:“在老一辈育种家的研究基础上,我想利用南繁优势抓紧研究,争取早日出成果。”

几乎每天,都有三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的研究生到基地工作。“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质朴的语言,种在了无数年轻南繁人心中。

4月21日,崖州湾科技城公共教学区(一期)完成主体验收。这里将实现各高校共享科研设施、教学资源,为种业创新夯实人才基础。

崖州湾科技城已引进11所知名高校,在培学生1100多人。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的实践中,南繁青年们收获更多荣誉感与获得感。

夜已深,隆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灯火通明。24岁的易金麒在显微镜下用双手分离出比米粒还小的玉米胚芽。去年,她和所有同事一样拿到了持股分红。她说:“这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能够把个人价值融入到国家需要中。”

进驻崖州湾科技城近两年,这家公司已成长为估值超过25亿元的高科技种业企业。从研发团队到农艺团队,清一色年轻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