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林田间“种科技”的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5-30 10:49:06
浏览

原标题:在山海林田间“种科技”的人

  如今已遍布全国的科特派发源于闽北。科特派既是一项制度也是一群人,20多年来,在“高位嫁接,人才下沉”制度安排下,科技特派员成为福建田间地头一个个特殊而又亲切地称谓:“榛仙”“菇王”“葡萄仙”“财神爷”……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山海林田间“种科技”,写就“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注脚。

  发端20多年来,这一制度在福建经不断总结完善巩固和坚持,先后把6万余名科技人才源源不断输往农村和车间,“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20余年如一日,当下在福建,科特派制度内容常新,科技特派员们热情不减、精神勃发,争相前往八闽大地最需要的地方,创造属于自己的荣誉和“传说”。

  农业科技“种子”唤醒土地生产力

  “有的果树必须剪去老叶才会抽新芽,那时农民不知道,舍不得剪就提高不了产量,还影响柑橘质量。”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吴博士”“一号特派员”的吴敬才,对20多年前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时值1998年,当年的闽北南平市遭遇罕见大洪灾,农业损失严重。作为以粮为主的农业大市,彼时当地还面临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和粗放农业转型的困境。农业农村何去何从,转型从哪里突破,是南平的干部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一年,南平市干部展开“驻村三昼夜”“千人大调研”,农村科技服务“线断、网破、人散”的现实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渴求,让南平市决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服务。

  同年12月,刚从德国进修回国的吴敬才被派驻到延平区溪后村,成为科特派制度的先试先行者。“那时农民对品种认识不全面,种植技术不成熟导致品质不佳,柑橘难卖。”吴敬才说,下乡后,他向村民介绍引进脐橙,又到果园里指导科学嫁接、修剪、防害等,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1999年2月,南平正式选派225名首批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开展科技服务。作为科特派的后继者,曾作为“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大美科技特派员”展位讲解员的苏海兰认为,现在看来,正如南平市所希望和吴敬才感受的那样,科技特派员的到来,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释放带来巨大帮助。

  以苏海兰为例,2014年以来,她扎根闽北山区光泽县,和福建省农科院中药材科技团队同事一起,完成了从种珍稀中药材七叶一枝花苗繁育到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了其在福建人工种植的瓶颈。

  “现在我还在省内外开展三叶青、灵芝、黄精等中药材的技术指导和示范种植服务。”苏海兰说。目前,她的团队已在福建、江西、广东等省山区,带动建设26个中药材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中药材种植近20万亩,产值达30.8亿元。在许多地方,这些产业都是从无到有的。

  洒下一粒科技特派员“种子”,就能带动甚至“创造一个产业”。像苏海兰这样的案例,科特派制度实施20多年以来,在福建的山海林田间已屡见不鲜。

  20多年来,福建省已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62369人次,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和创业已实现乡镇和重点行政村,全省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全覆盖。用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农业,福建形成独具特色的水产、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现代农业产业,年产值现均超千亿元。

  福建省科技厅农业科技处处长陈国华认为,通过科技特福建向农村基层输入了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和经营模式,向农民传授新农业技术、引导新发展理念、推广新创业模式,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