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林田间“种科技”的人(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5-30 10:49:06
浏览

  “如科技特派员廖红带领团队通过建设示范生态茶园,为稳定武夷岩茶品质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生态种植管理整体解决方案。”陈国华说,科技特派员不仅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还加快了福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步伐。

  “计划选任两千,没想到报名近七千”

  2022年,福建计划选任省级科技特派员两千名,报名人却接近七千名。选任结束后,仍有大量报名的人员强烈要求加入科特派。无奈之下,福建省科技厅只得又补选派出一千名。

  “选任人数是根据需求确定的,补选的科技特派员只有身份认定、享受省级科特派荣誉,没有相关工作经费补贴。”福建省科技厅厅长陈秋立表示,即使这样,最后仍只能“忍痛割爱”压缩人数。

  陈秋立表示,这种情况,一方面与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发展,对科技服务人才要求更高,福建逐渐引入越来越多的省外甚至外籍科特派有关;另一方面因为需要的科技兴农人才领域越来越宽泛,吸引了更多人报名。

  从组织信任选派到科技工作者争相奔赴乡村,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科特派制度在福建激励了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主动投入到服务“三农”及相关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中。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不仅将科技服务和产业留在了乡村,更留下了薪火相传的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20多年来,在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仁山村,时不时就能看到科技特派员谢福鑫在仔细观察果树,风雨无阻。有时他还会随手从黑色挎包拿出工具剪掉几根枝条;或拿出纸和笔写点什么粘贴在树干或者树枝上。

  谢福鑫曾是福建省第一批公派到日本研修现代果树栽培技术的两名农技人员之一,也是最早一批科技特派员。2003年,谢福鑫将葡萄产业带进这个贫困山村。如今仁山葡萄已经成为闽北葡萄“代名词”,村民人均年收入水平超过了2万元。

  熟悉谢福鑫的人知道,他在2003年已经退休,但仍以“义务科技特派员”身份,坚持下乡服务。如今已近80岁的他,仍会行走在田间地头。他常说,是党和政府把他培养成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应当为农民多做些事情。

  近日,记者在仁山村见到谢福鑫时,看到他的挎包中有几茎成熟的小麦。闽北不种小麦,询问之下,得知原来他看到国家对粮食安全格外重视,于是他悄悄进行着果树下间种小麦的试验。他说,闽北果园多,如能试验成功并推广,就可以为国家多种些粮食。

  仁山村生态果园负责人张水生,从1999年就一直接受科技特派员服务。他的果园如今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优质桔柚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如今他也以乡土人才身份成了当地县级科技特派员。

  “我的果园无论是在防灾害、品种改良,还是闯市场等方面,一直受益于科特派。我将把自己的桔柚新品种和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向乡亲们推广。”张水生说,他还将尽其所能为农户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方位服务。

  在一代代科技特派员的影响下,如今福建省市县三级每年一万多名科技特派员,日复一日活跃在实验室和农村、工厂车间中。他们将国家政策、科学研究成果带到乡村和企业,又把农民、企业提出的问题形成课题,带到试验田、实验室,琢磨解决办法和解决方案。

  如今在福建,已构建起上有高校院所专家、中有科技服务团队、下有乡土人才的“宝塔型”科技服务体系。“从科研院所和高校生力军踊跃报名,到田间地头‘乡土专家’接棒奋斗,既证明了科特派制度的优越性,也体现科技工作者甘于奉献的精神。”陈秋立说。

  创造可以写就“大文章”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