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
新华社酒泉6月4日电 题:详解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
新华社记者宋晨、李国利、胡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4日透露,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3名航天员将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继2022年5月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之后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将在轨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从1992年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如今神舟十四号整装待发,中国人的飞天梦伸向更远的天际。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选拔标准有哪些?太空中的衣食住行有何新看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神舟十四号乘组任务复杂艰巨
记者: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主要任务是什么?建设空间站的任务是否对航天员要求更多?
黄伟芬:今年我们要有两次载人飞行任务,是我们空间站建造阶段的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要执行的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承上启下,意义非常重大,对他们来说非常艰巨。
在长达6个月的飞行中,航天员们要经历的飞行工况极为复杂,包括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2次转位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进行状态监视,必要的时候实施手控操作进行交会对接;还要首次进驻问天舱和梦天舱两个实验舱来完成载人环境的建立;还要在这两个舱完成十几个科学实验机柜的解锁、安装等工作;以及日常组装、建造、维护维修等各方面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要首次利用气闸舱进行出舱活动。我们计划要做2至3次的出舱活动,是首次利用问天实验舱的小机械臂进行出舱。后面还会用小臂和大臂的组合臂进行出舱活动。这些都是全新的状态,对航天员而言挑战很大。他们还要进行太空授课,开展一些其他的空间教育活动及公益活动。
所以说这一次神舟十四号乘组的任务是极为复杂的,对航天员的应急和故障处置能力要求,也比以往更高。
三位航天员共性是特别认真 未来会选拔第四、五批航天员
记者: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的选拔基于什么规则,分别有怎样的考虑?
黄伟芬:根据工程总体的规划,在空间站的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有4次载人飞行任务,我们在总结前期选拔经验的基础上,又根据空间站阶段的任务特点,调整了选拔策略,按照统筹规划、新老搭配、继承和发展的原则,来进行这4次任务飞行乘组的确定和选拔工作。我们挑选的是有飞行经验的航天员来担任指令长,每个乘组都如此。
在乘组选拔的时候,我们分析每次任务特点及关键任务对航天员的要求,比如出舱活动等。同时考虑了每名航天员的个体特点与任务的匹配性,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心理相容性,从而组成一个合适的乘组。我们要考虑年龄,也要考虑飞行经验等各方面因素,最后来综合确定。
他们三位航天员共性是特别认真,非常细致,爱学习爱钻研,很有团队精神,相容性都很好。
他们三个也有不同的特点,陈冬作为指令长,特别自信,处事很果敢,雷厉风行。经常会在训练和实验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刘洋非常有亲和力,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蔡旭哲很聪明,领悟能力比较强,对新事物新知识接受速度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