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科教融合的“钥匙”为偏远地区孩子打开科学探索之门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6-13 09:15:07
浏览

原标题:一把科教融合的“钥匙” 为偏远地区孩子打开科学探索之门

  共享科技馆、天文观测站、AI互动空间……近年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不断“上新”。3D打印、无人机、天文和气象观测等之前看似遥远的事物,已变成这所深山小学的学生正在“探索”的对象。

  如何在偏远民族地区开展科技教育,为那里的学生打开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这是不少科技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解答的问题。在担任中益乡小学校长时,刘斌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把“钥匙”——科教融合。

  将科学与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全国有不少民族地区正在实践、探索中。他们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经验?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语文课,也可以是科学课

  “糖是如何从甜蔗中提炼而来的?当糖厂开榨时,空气中时而弥漫蔗香、糖香,时而会有股难闻的气味,由淡渐浓,平时让人垂涎的糖制作时的味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原理……”这是许琼容从支教的十月田镇红田学校附近糖厂得到的语文课“科普灵感”。

  许琼容是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第四小学的语文教师,还是昌江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名科技辅导员。在她眼中,生活处处有科学,随处都是科普的素材,是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契机。在黎乡支教的一年中,她不仅教语文,还试着把科普和语文,尤其是与写作相结合。

  糖厂便是一个结合点。不少学生平时常路过糖厂,却鲜有人走进去。许琼容带着学生观察,亲身体验一车车的甘蔗变成纯净小颗粒的过程,引导他们去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既增长知识,又有助于写作,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在中益乡小学,任意一堂课都可以是“科学课”。刘斌告诉记者,学校在每个年级从相应的教材中选取1-2篇课文,教师在常规的教学任务外,适当加入科普内容做引申。以《雷雨》为例,教师讲到“刮风”“下雨”时,不仅让学生感受段落层次和优美语句,还要加以介绍风、雷、雨等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

  在刘斌看来,科教融合的一个层面便是课堂教学与科学普及的融合,即将科技教育、科技普及纳入全学科,使其与课程、课堂有机融合,与培养目标有机融合,与功能室配套相融合。用他的话来说,“教学也是科学的一种普及”。

  在刘斌提出课堂教学与科学教育融合之初,学校不少教师有顾虑,担心学生能够掌握好课本知识本就不易,更别说拓展科学的内容。对于如何融入课堂,教师更是一时没有头绪。“我们也是一步步试着来,教师看到学生对引申的科学知识兴趣浓厚,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刘斌说,正是这些课堂和科普融合的尝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科技教育,不只在课堂

  但科技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刘斌认为,科教融合的另一层面是学校教育与社会上的科技机构进行融合,形成多层次、人人参与科学普及的良好氛围,多方协作提升科技教育的水平。

  在中益乡小学,“上新”的除了共享科技馆、泥塑室、天文观测站等功能室,还有科学课“教师”。他们中既有学校自身培养的专职教师,也有校外科学机构成员。

  2021年暑假,中益乡小学还来了一拨高校教授和专家,带着学生用天文望远镜“仰望星空”。刘斌清楚记得当时学生好奇和兴奋的样子,“孩子们跑过来和我说,从来没用过这种角度看头顶的天空,觉得特别神奇”。

  如何让校内的资源更有效地补充、丰富校内教育,也是昌江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郭周艳正在思考的问题。在她看来,在“双减”的背景下,该活动中心作为一种校外教育机构,对当地校内教育的补充作用更为凸显,“学校没有的,我们来做普及;学校有的,我们要做精做强,做特长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