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麦丰收背后的良种密码
河南小麦丰产有多种原因,如生产条件改善、生产资料投入、栽培技术提高等,但良种起到的增产作用达45%以上。
雷振生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所长
六月的豫北浚县,联合收割机驰骋在万亩沃野。傅庄村种粮大户傅太华兴奋地说:“去年那么大水灾,快穿棉袄时才种上的麦子,还能有亩产1300斤、1400斤的好收成,有的地块达到1500斤。真是想不到!不敢想!”
去年河南遭遇严重秋汛和特大洪涝灾害,小麦播种极其困难。
今年麦收以来,中原大地却不断传来小麦生产创造新纪录的喜讯:豫南方城县赵河镇中封村百亩小麦绿色高效高产创建示范方,“郑麦1860”亩产856.5公斤,打破南阳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豫东延津县“丰德存麦20”千亩丰产方平均亩产907.12公斤,再创全国千亩方高产纪录;豫西宜阳县柳泉镇河北村的国审小麦新品种“洛旱22”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59.52公斤,刷新全国旱地小麦产量纪录……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所长雷振生强调:“河南小麦丰产有多种原因,如生产条件改善、生产资料投入、栽培技术提高等,但良种起到的增产作用达45%以上。”
40年跨越3个千万吨大关
今年麦收终于落定,年近古稀的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天财欣慰地说,河南今年的小麦普遍呈现“三高”:产量高、质量高、售价高。
从麦播开始,全省上下就齐心协力,狠抓晚播小麦“四补”抢时播种、冬春促弱转壮管理、春季“一冻两病”防控、后期“一喷三防”等。郭天财说:“这些关键增产技术压茬跟进、招招见效,加之天气条件总体有利,有效促进了苗情长势转化升级,终于创造了大灾之后小麦再获丰收的奇迹。”
雷振生说:“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小麦种子,是丰收的关键密码。”
事实上,与河南小麦总产、单产跃升相对应的,正是河南小麦品种的10次更新换代。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产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他介绍,河南小麦平均亩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80多斤,现在800多斤,整整提高10倍。河南小麦产量常年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4还多。
在总产上,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河南小麦产量连续跨越3个千万吨大关:1978年河南小麦总产868.18万吨,1981年首次迈上一千万吨大关,为1083.5万吨;1996年迈上二千万吨大关,为2026.76万吨;2008年迈上三千万吨大关,为3036.20万吨。2022年,河南小麦总产在2021年3802.8万吨基础上,有望冲刺4000万吨大关。
雷振生分析,2012年至2021年10年间,河南小麦种植面积由8203万亩增加到8536万亩,只增加了4%;而小麦总产则增加18%,由644亿斤增加到760.56亿斤;平均亩产也由785.8斤增加至891斤,增幅为13.4%。
小麦家族背后的育种家群体
河南的小麦、玉米、花生育种水平均居全国领先地位。仅“十三五”以来,河南省就审定小麦品种324个;在国审小麦品种中,河南选育的有152个,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小麦家族!
而这些良种的背后,则是享誉全国育种界的河南“育种家群体”。这个群体里的育种家,既有院士、教授,也有地地道道的农民。
周口农科院的郑天存,是这个群体中较早的一代。20世纪70年代,他就综合运用多项技术,创制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种质“周8425B”,在矮秆大穗大粒特性,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抗病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开启了河南小麦的“周麦时代”。
在这个群体中,农民出身的育种家不在少数,并且多人抱得国家科技大奖。洛阳市偃师区农民徐才智培育的“豫麦18”,早在1992年就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此后育成的“矮早781”“偃展4110”又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焦作市温县农民吕平安培育的“温麦六号”亩产小麦629.8公斤,创当时河南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开封市兰考县农民沈天民培育的超级小麦“豫麦66”,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突破700公斤的小麦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身处高校、科研机构的教授、研究员,也自然不甘人后,冲锋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