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多少,气象也能做预报(2)
“我们还会开展国外作物产量预报业务,主要涵盖美国小麦、玉米、大豆,印度水稻、小麦,巴西大豆、玉米,阿根廷大豆,澳大利亚小麦,加拿大小麦等。”李森说,部分省级、地市级和县级气象部门还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特色农业产量预报服务。
比如,湖北气象、农业农村部门及相关高校组建“粮食安全保障”“特色作物服务”“水产养殖服务”三个专家组,已完成两轮联合农情调查活动,开展实地调查17次,并针对天气及农事管理给出针对性建议;在贵州,气象与农业农村部门深化合署办公机制,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在甘肃,省气象局持续深化玉米种业气象服务试点工作,完善指标体系,构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诊断评估模型。
如何预报粮食产量
那么,粮食产量究竟是如何预报的?
“简单来说,靠监测、搭建模型和计算。”侯英雨说,既要依靠地面观测、卫星遥感等手段监测作物的长势,也要通过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将生长关键期的气象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进去,最后通过计算等手段,给出产量的预报结论——这和通过数值天气预报系统预报天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粮食产量预报的相关技术早已开始研发。
“20世纪80年代,气象部门研制了基于回归统计的作物产量气象预报模式,并对遥感估产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气象部门逐步建成了涵盖国、省、地、县的作物产量预报业务系统。”侯英雨告诉记者,21世纪初开始,我国开展了作物产量动态预报技术研究,并实现业务应用。
“正是依靠这些客观、定量、动态的作物产量预报,各级决策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可及时掌握粮食产量动态,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为调拨、贮运、进出口贸易、合理安排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侯英雨说。
承担该项业务的国家气象中心经过多年积累,研发了基于数理统计、农学参数、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卫星遥感资料的多元化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建立了产量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我们的预报方法主要是利用作物生长期间的气象条件、作物长势及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等信息,搭建产量气象预报模型。同时,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建立作物遥感长势监测和遥感估产模型。”侯英雨说,在综合各类预报模型预测结果的基础上,专家会对粮食产量客观预报进行分析、订正,得出最终的预报结论。
“今年,我国首次应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夏粮分布情况,很好地解决了此前粮食产量气象预报面临的‘作物分布数据不精细’的问题。”侯英雨说。
产量预测会商机制也让作物产量预报更加准确。“近年来,全国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9%左右。”李森介绍,全国气象部门间的技术合作、气象与农业等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也有助于不断提升我国作物产量预报的准确率、时效性及精细化程度。
(记者 崔兴毅)
(责编:郭思邈、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