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理人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人民眼·乡村振兴新气象④)(2)
2012年9月,还在成都读大学的王伶俐来到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课外实践,并逐渐参与合作社的日常生产、管理。同在一个合作社工作,那时王伶俐常给王志良讲机械化、信息化耕作的好处,但都被婉拒:“我们年纪大了,哪会用这新玩意儿?”
“那些年社员们辛苦劳作,活没少干,到了年底分红,钱却不多。”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明说,“村里不少种田的老把式,搞传统耕作是一把好手,但对一些新理念、新技术缺乏了解,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人才问题,也曾困扰成都龙泉长松水蜜桃专业生产合作社理事长张天义。2008年6月,张天义在龙泉驿区柏合镇(现为柏合街道)长松村发起成立合作社。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他样样操心,但受市场影响,种出的果子销售价格波动较大,“赶上滞销的年份,一筐筐水蜜桃只能亏本卖。”
几年下来,张天义得出结论:“合作社要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经营、销售和管理人才。”
“不少人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但是缺技术、少经验。”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处处长曾宏说。
成都市蒲江县大兴镇米锅村村民毛远超就吃过“缺技术、少经验”的亏。10年前,他看准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开始经营农机服务。不承想,事业刚起步就走了弯路。
“蒲江的主导产业是柑橘和猕猴桃。我们购置了一些无人机设备,但它们只适合大田喷洒作业,在果树林里施展不开,还容易发生碰撞损坏。”毛远超说,“农机设备的购置要考虑地形、农作物等多种因素,一旦进错了货,再先进的设备也成了摆设,我们吃了不熟悉农机技术应用方面的亏。”
曾宏说,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政府部门扶上马、送一程,其中一个“扶”就是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2012年9月,成都市出台加强农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相关意见,面向大中专毕业生、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种养能手、有意投身农业事业的返乡农民工等群体,探索建立农业经理人选拔、培养、管理、服务机制,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经理人。
培 训
理论与实践、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每年跟踪回访开展知识更新培训
“我把培训的内容‘现学现卖’,效果还不错。”2015年9月,大学毕业的王伶俐报名参加成都市农业经理人培训,了解到农业合作社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她马上把课堂上讲到的知识要点、相关书籍分享推荐给父亲王志全。
王志全是崇州市石马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农业经理人。原先,隆兴镇石马村会计负责石马合作社的成本经营核算,手工记账,到年底分红时,一些入股村民难免担心账算不准。
2016年初,按照王伶俐的建议,经过前期调研,王志全在合作社推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负责财务工作,定期将财务资料交财务公司进行收支核算,财务运行状况每月公示,年底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接受审议。“账本公开,一笔笔账目清晰,规范的管理打消了社员们的疑虑。”王志全说。
毛远超则于2016年5月参加了农业经理人培训,“课堂上讲到的绿色控草技术让我长了见识”。
培训课上,老师提问:“田地除草,哪种作业方式最好?”
毛远超自信地举手回答:“用大型喷灌器喷洒除草剂,效率高,覆盖面广!”
“效率高,不一定是最好的作业方式。”老师接着解释,“传统施用大量除草剂除草的方法治标不治本,往往药打了一次又一次,草还是会长一茬又一茬。不妨将除草机作业后割下的草就地平铺,用旧草遮挡阳光,遏制新草生长。还田的草加速腐败转化为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