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西洋乐器奏出好声音
河北省肃宁县一家乐器生产企业的工人在成品车间检查乐器质量。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提琴制作师郑荃正在雕刻琴头。
本报记者 赵 昊摄
二〇〇五年八月,海伦钢琴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为第一架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亚洲钢琴。
海伦钢琴供图
演奏者正在使用凡鸟吉他。
凡鸟吉他供图
西洋乐器起源于欧洲,“洋品牌”有先天优势,高端西洋乐器的生产也长期被海外企业垄断。然而,起步晚的国产西洋乐器近年来却飞速发展,尤以提琴、吉他、钢琴为代表。从过去经常被贴上粗制滥造的标签,到如今部分中国品牌已可以同国外老牌产品一较高下,国产西洋乐器正一步步走向高端市场,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这背后,既有制琴师们的薪火相传、工匠精神,也离不开国内企业对工艺、技术的潜心钻研。正是中国几代乐器匠人的共同努力,谱写了国产西洋乐器行业发展的精彩乐章。
提琴:从弱到强,薪火相传
“一把提琴要经过选材、定型、打磨、刷漆等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一点偏差。”
说这话的人叫郑荃,是中国第一位被国际提琴协会授予“国际提琴制作大师”称号的人,已从事提琴制作40多年,如今依旧活跃在制琴一线。
记者来到郑荃的提琴制作工作室,房间不大,却简朴整洁,4座工作台靠四面墙依次摆放,墙上挂满锉刀、刻刀等提琴制作工具,屋内只有“沙沙”的打磨声回响。
“演奏者的演奏风格迥异,对琴的要求也不同。一把好琴,要做到因人而异,实现‘人琴合一’。”郑荃说,“这需要制琴师在制琴前先勾勒出这把琴的大致‘图景’,将随后的工序在心中演练千百次,胸有成竹后才可开工。”
上世纪80年代,初出茅庐的郑荃为精进技术,前往小提琴发源地意大利克雷莫纳深造,1987年他获得意大利第一届全国提琴制作比赛小提琴金奖。完成学业后,留在当地还是回国?不少人劝已经小有名气的郑荃留在意大利,但郑荃没有犹豫,订了一张回国的机票。“当时中国提琴产量逐年上升,但质量一直被国外同行诟病,我想为提高中国提琴制作水平尽一份力。”郑荃说。
“流水线生产的提琴表达的效果千篇一律,无法真正替代手工产品。”郑荃拿起一块正在加工的提琴面板向记者介绍,提琴面板主要选材自云杉木,不同产地、不同年龄云杉木声音表现不同,需要通过制琴师观看纹路、听叩击的声音来确定合适的木材。“没有最好的木材,只有最合适的木材。”郑荃说。
刮板、打磨考验制琴师的制作水平。在2-3天的时间里,制琴师要将一块1厘米厚的木板打磨成1-2毫米、中间高四周低的提琴状面板。面板厚薄、弧度高低都会对小提琴音色造成影响,还要考虑木材质地、软硬等因素。“我制作过100多把琴,每把琴的弧度都不一样。”郑荃说,打磨面板,每一刀的力道大小皆有讲究。
刷漆是琴身制作的最后工艺,也是最神秘的环节。油漆的配制、漆层的厚薄都会影响提琴音色。“高端小提琴的油漆由乳香、亚麻仁油等天然物质调配而成。”郑荃介绍,“如何调配考验制琴师的功力,就像面对同样的食材,大厨和普通人炒出的菜味道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