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专家解析新型城镇化“施工图”
我国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64.7%,1.8亿左右农村人口进城成为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以来,一幅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
记者注意到,这是继2014年我国出台首个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后,面向2035年的新一轮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将带来哪些机遇?
多位专家学者均表示,新型城镇化既是“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通过新型城镇化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将为稳增长带来更多新动能。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各项举措中,我国城镇化率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了今年我国将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
对此,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主任申兵表示,《方案》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设置专篇,强调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逐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加快构建“十四五”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指明了具体路径。
申兵认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重点要改变资源由农村单向流出的局面,引导先进要素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一是“人”的方面要积极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发展;二是“钱”的方面要拓宽乡村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三是“地”的方面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对此,申兵建议,要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关键,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一是完善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环境。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加强劳务品牌建设,提高农民进城务工收入。
二是健全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大规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三是建立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是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结合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健全农民直接补贴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
健全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的目标,并对“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作出重要部署。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表示,《方案》在科学把握“十四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动力基础上,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的方向重点,将有力支撑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