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专家解析新型城镇化“施工图”(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7-22 10:55:06
浏览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下半场”,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后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在周毅仁看来,这一时期,依托超大特大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培育形成现代化都市圈,是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破解“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培育都市圈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周毅仁举例称,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相继获批国家级都市圈,同城化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对遏制部分城市延续虹吸大于辐射路径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强调,但我国都市圈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要顺应规律,把握好方向、重点、时序,避免超越发展阶段盲目建设。

《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要求,为各地开展都市圈建设提供了遵循。

其中,在发展方向上,要求依托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对此,周毅仁认为,这实际上明确了培育都市圈的前提是中心城市已经进入自身要素成本高、人口产业出现外溢的发展阶段,通过培育都市圈,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的格局。

在空间范围上,要求都市圈要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这意味着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要有较强经济社会联系,都市圈范围不宜过大。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都市圈面积大多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周毅仁说。

另外,在重点任务上,周毅仁强调,《方案》提出都市圈培育发展应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作用,而不是虹吸挤压中小城市,要紧紧围绕同城化方向,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梯次分布、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重点领域上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是完善城镇化格局的重要内容。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李沛霖表示,近年来,通过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我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总体上更加协调,但伴随着部分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快速集聚,城镇规模结构“头重脚轻”问题有所显现。

李沛霖称,一方面,部分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口密度持续提高,城市治理存在难度增大、风险隐患增多等因素;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中城市产业支撑不强、功能品质不高,不少县城和小城镇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弱项短板,人口和产业吸引力不足。

对此,《方案》坚持系统观念,对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作出指引。

李沛霖认为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要求超大特大城市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发强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和过度集中的资源,实现组团式发展,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积极破解“大城市病”;二是要求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

与此同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李沛霖介绍,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八纵八横”高铁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覆盖率达到89.9%,全国铁路网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覆盖率达到99.1%。他同时指出,但也要看到短板弱项仍然存在,特别是对支撑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轨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仍有较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