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博遇上前沿科技古老文明突破时空成为活起来的“顶流”(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8-07 09:29:07
浏览

  2020年春节,受到疫情影响,敦煌莫高窟曾宣布暂停开放参观。当年2月20日,基于数字技术,由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合作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加急上线。“通过这个小程序,我们希望能进一步降低普通公众了解、认识莫高窟的门槛,让随时随地‘到访’莫高窟成为可能。”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经理兼腾讯新文创研究院执行院长戴斌说。过去两年来,总共有5000万用户通过手机“云游敦煌”,这相当于线下莫高窟年游客数的19倍。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止于疫情之下的应急之举,它已成为延展文博机构价值的重要手段。不久前,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宣布打造“数字藏经洞”,以毫米级精度1∶1还原藏经洞壁画、文物细节,重现敦煌遗书背后的历史情境,让线上游客能够一键“穿越”历史,了解藏经洞的前世今生。

  数字技术正在帮助传统文博界突破时空限制,拉近和大众群体的距离,特别是让更多年轻人沉浸其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力量。

  可以预见的惊喜

  近年来,我国数字文保迎来突飞猛进发展的好时机。尤其是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博机构以及头部科技企业、主流媒体融媒体平台纷纷加入,通过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了大量数字文化精品。近期出台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对博物馆数字化、数字化文化新体验等方面都提出新的发展目标,显示出国家对于文博与科技结合的高度重视。在政策的引导下,文博+科技大有可为。

  文化遗址的考古工作面对大量残损的出土文物,拼接与修复是一大难题。以三星堆遗址为例,1986年出土的大量青铜神树断枝,经过十年拼合修复,1号与2号青铜神树才得以向公众展示,但仍不完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三星堆8号坑发掘负责人赵昊表示,这不仅是三星堆遗址的问题,也是整个考古学界长期面临的问题,数万甚至数十万件文物碎片,靠人力无法高效准确地完成拼接修复,如果数字化技术能协助考古学家进行碎片的识别、比对和拼接,将是考古学上的重大突破。

  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AI Lab与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认为,计算机视觉的前沿技术可以在出土文物的碎片拼接、复原,以及原初形态的数字化重建方面发挥协助作用,文物碎片经过3D扫描,建立数据库后,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器物的颜色、纹理、断面的形态等信息计算拼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效率。

  “在全国各地出土文物都进行数字化扫描的前提下,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高效地识别出具有相似性的文物,包括器物造型、结构上的相似性,以及局部纹理的相似性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山世光表示,如果考古数据能大量标注文物的年代或文化属性等信息,对人工智能来讲,就是典型的模式识别问题,可以实现快速比对,进而协助考古与文化研究。

  可以预见,当文博遇上科技,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二者叠加带来的惊喜或许远超想象。


(责编:孙红丽、李楠桦)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