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产需平衡购销两旺
原标题:小麦产需平衡购销两旺
粮食安全在田地里,也在粮库里。
今年夏粮高位增产,实现了全年粮食生产的“开门红”,小麦从“丰收在田”“丰收在手”进入“丰收入库”环节,产需基本平衡,供应充足,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夯实基础,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添底气、信心。然而,当前小麦价格高位波动,“麦强粉弱”现象凸显,应引起高度重视,持续推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小麦价格高开高走
河北省柏乡县西汪镇西里村种粮大户孟国军家的小麦已全部销售完毕。今年小麦产量高、质量好、价格高。孟国军告诉记者,家里今年种了200亩优质强筋小麦,平均亩产1200斤,比去年增加200斤左右。目前,他家小麦全部卖掉了,每斤1.65元,比去年高0.3元,真正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目前夏粮收购已进入集中上市阶段,总体呈现进度快、质量好、价格稳、市场活的特点。”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说。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截至8月1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4784万吨,同比增加57万吨;油菜籽81万吨,同比增加23万吨;早籼稻381万吨,同比增加37万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数据显示,小麦质量明显好于上年,安徽、河南小麦品质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目前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在每斤1.5元以上,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粮食贸易、加工、储备等企业采购意愿较强,入市积极,购销活跃。
由于小麦市场收购价格远高于最低收购价,主产区至今没有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但各级储备轮换均衡在市收购,成为市场化收购的主力军之一。中储粮平顶山直属库主任赵玉东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完成中央储备小麦轮换收购。收购期间做到了“仓等粮、人等粮、钱等粮”,确保农民“粮出手、钱到账”。严把质量关,严格落实“扦检分离”,确保净粮入仓,严防“以陈顶新”。
今年小麦价格高开高走,农民售粮经历了从最初惜售到现在积极售粮的转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霞认为,农民最初惜售的原因在于,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小麦价格持续上涨,今年俄乌冲突引发国际小麦价格飙升,农民对小麦价格预期较高。二是新麦上市以来,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性高,市场购销活跃,需求旺盛。此外,今年受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小麦生产成本上涨,对小麦价格上涨起到支撑作用。近期国际小麦价格下行,增强国内小麦降价预期,农民售粮进度明显加快。
市场供应有保障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小麦生产,小麦连年丰收、库存充实、储备充足。“目前我国小麦产需基本平衡,市场供应有充分保障。”秦玉云说。
从需求端看,小麦需求主要包括食用、饲用和工业需求。食用需求弹性小,每年大约有9000万吨小麦被加工成面粉;工业需求量在1000万吨左右。饲用需求受玉米与小麦价差影响较大,年度消费波动较大。2017年以来,随着玉米产需缺口扩大,玉米价格上涨,小麦与玉米价差缩小,2020年华北地区一度出现小麦与玉米价格倒挂,小麦替代玉米增加,2020/2021年度小麦饲用量创下3800万吨的历史新高,再加上国家主动消化超期储存小麦,小麦再次出现“产不足需”状态。今年国内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小麦玉米价差持续在150元/吨以上,小麦饲用优势明显下降。饲料企业减少甚至停止使用小麦,小麦饲用消费大幅减少。新季小麦上市以来,饲料企业收购小麦数量远不如去年。
从供给端看,今年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小麦产量13576万吨,比去年增加128.6万吨。小麦库存充裕,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市场稳定的“定海针”。有关部门通过预期引导、政策性粮食投放、储备吞吐等调控手段确保市场平稳运行。根据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托市及临储小麦共投放14周,累计投放739.8万吨,累计成交725.5万吨。夏粮收购期间,国家暂停政策性小麦拍卖,但各级储备小麦轮出仍在进行,给局部地区增加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