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技术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建设中小企业综合性服务平台②)(2)
持有成果的技术团队不懂市场,而市场也因不了解成果的技术含量而心存疑虑。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陈锦告诉记者,研究院不仅有科技人才,还汇聚了工程、金融、财务、评估、营销等领域的人才。“我们组建了一个1000余人的复合型团队,就是要推动科技成果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跃’”。
纳米银线柔性透明导电薄膜技术,是鼎旺团队的一个强项,可广泛应用于平面显示器、触控面板、电子纸、液晶调光膜等。“采用纳米银材料技术生产的透明导电薄膜,尺寸能够达到98英寸至110英寸,同类产品大多只有86英寸。”鼎旺科技商务总监冯潇介绍。不过,由于没有认证,这一技术一度藏在实验室无法应用。
了解了技术优势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主动上门,双方技术团队对这一技术系统论证,形成了完整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同时,协助选定具备国家无形资产评估资质的第三方技术评估机构开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13项发明专利独家使用权评估作价5093万元,在之后组建的重庆鼎旺科技有限公司中按比例占股。
技术得到专业认证,买家也找上了门。2021年,重庆朗威网联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牵手鼎旺科技,共同研发出大尺寸柔性触控液晶智慧屏。
经过市场检验后,超大尺寸技术为鼎旺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目前,鼎旺已与多家国内头部显示企业、地方教育部门建立合作,取得意向订单超过5.8亿元,并与日本公司达成合作,启动智慧工厂建设工作,总投资约1.5亿元。
目前,研究院作为重庆市首批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已成功转化了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的近400件原创技术成果,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众多新兴产业领域。
协同服务——
中试基地共享,激活科研潜力
对不少企业来说,生产一个样品不算难,但批量化生产比较难。这是为什么?
“我们对璧山区172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调研摸底,发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中试基地等综合服务平台,无法对样品进行检验测试,严重制约了产品的批量化生产进程。”陈锦说。
“我们投资4000万元建设中试基地,可供各类企业开展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减轻了企业负担,加快了新产品迭代速度。”林培思介绍,基地提供了标准化中试产线服务及测试设备,可协助企业严格按企业或国家标准进行小试、中试,企业不用再自购设备,或是手工制作样品,大大提升了产品试制效率。
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中试工位上,一个个白色“箱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款无人机双机库自动停机坪,可实现野外及特殊环境下无人机全自主无人化无线充电,能够应用于电力巡检、河道巡检、智慧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
入驻中试基地一年多来,华创真正体验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加速度”。依托中试基地,华创完成了线圈效率、负载功率、高低温老化等多项功能测试,成功申请了22项专利。目前,公司的动态、大功率无线充供电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试基地已引入100多个成果项目,分别处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其中无线充电、智能电气、柔纳薄膜等6个项目的累计意向订单超过8亿元,储备项目超过200个……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在这里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