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运河保护利用的大文章(人民政协新实践)
江苏省宿迁市,京杭大运河两岸绿意盎然。
徐江海摄(人民视觉)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孟德龙摄(人民视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开展“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提案督办”,组织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调研,召开“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一直是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凝聚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推进大运河保护利用,已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大运河沿线省市各级政协委员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责任。
将大运河打造成有水的河、清水的河、有水利价值的河、有文化内涵的河
今年4月28日,经过多日集中补水,京杭大运河终于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是命脉,是基础。大运河的防洪排涝、输水供水、内河航运、生态景观等功能,都要靠水来实现。如何实现运河主要河段有水及生态改善,是全国政协委员一直高度关注的问题。
2019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科学配置和优化调度水资源,重塑大运河“有水的河”现实载体;同时,在大运河文化带的主轴和具备条件的其他有水河段两岸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构建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
《规划纲要》出台前后,从2018年9月到2019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率调研组分别赴山东、江苏和河北沧州等多地进行调研,为推动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在调研中,委员们看到运河水的现实情况是:黄河以北运河河段除城区景观河段外,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黄河以南运河河段水质普遍较差;运河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环境、生态等多功能的冲突不断出现。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首先要做好水这篇文章,将大运河打造成有水的河、清水的河、有水利价值的河、有文化内涵的河。”全国政协委员朱程清表示,针对北方缺水的实际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漏斗的现状,外调水是一个必然选择。她建议,加快提升南水北调东线输水能力,优先保护水资源,统筹发挥水功能、规划好大运河在当代的使用价值。
黄河以南运河河段仍承担着重要的航运功能,但却存在水质较差、生态系统亟待修复等问题。“要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首先必须得抓生态建设。”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孙庆聚说,“大运河的生态建设,首先要治水,以治水带动河岸的绿化和空气的净化,最终实现大运河整体生态廊道建设。”
2019年5月24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推动《规划纲要》有关内容落地实施进行建言资政。许多参与过前期调研的政协委员,带着调研成果参加了这次双周协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