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机器人加快成长(2)
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覆盖面也逐年扩大。宋晓刚介绍说,目前自主品牌机器人的覆盖面有一定的深度,特别是在一些细分领域的优势明显,比如冶金行业炉前机器人,还有家具、陶瓷卫浴和光伏行业的机器人,这些行业不大,但直接关系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改善环境能否顺利完成。未来,在应用范围上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作为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新松机器人成立20多年来,已经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产品。产品累计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4000余家国际企业提供产业升级服务。公开资料显示,新松机器人是多家知名汽车生产企业的设备供应商,随着高端制造产业升级,机器人国产替代加速,新松机器人也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协同创新至关重要
尽管进步巨大,国内机器人产业仍任重道远。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直言不讳:“国内机器人产业除了专用芯片以外,基本都有了,但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精和好的问题。”
赵杰认为,未来机器人的硬件部分可能会逐渐走向标准化、模块化甚至单元化。和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机器人的设计、结构、运动控制、可靠性等关键技术上。特别要注意,机器人是一个机电强耦合的产品,单项技术的突破对整机性能的提升贡献是有限的。
如何提升国内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赵杰认为,要利用好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用制度的优势实现系统性突破。
宋晓刚也表示,国内机器人产业确实存在市场占有率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机器人成品上,也包括零部件、软件等环节。主要是研发创新不够,包括创新能力不够、投入不够以及市场应用不够。
如何解决制约创新的这些矛盾,是宋晓刚反复思考的问题。“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对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他表示,国内的机器人企业相比国际大型机器人企业体量小,创新研发投入有限。通过与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协同创新,在获得更多研发投入的同时,也能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生产需求,研发相匹配的机器人设备。以应用拉动机器人整机产业的发展,整机又带动零部件领域技术进步,最终实现全链条共同提升。
这一思路得到了相关部门政策的支持。郭守刚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组织产需精准对接,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加大新兴领域产品创新,做强细分领域特色应用,助力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在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在广阔的市场需求带动下,预计国内机器人赛道的火热将会持续。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下半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速有望超20%,全年销量30.3万台,同比增长15%至20%。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预测,2022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74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87亿美元,服务机器人65亿美元,特种机器人22亿美元,5年年均增长率达22%。
(责编:罗知之、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