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浩瀚太空,逐梦航天强国(科技自立自强)(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9-29 12:38:07
浏览

深空探测,轨道先行,高精度定轨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控制专家刘勇和团队攻克非对称降轨、轨道平面机动、环月注入轨道等难题,实现了国际上首次从月球飞往日地L2点的飞行控制。2020年12月17日,按照他们精算的轨道方案,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壤精准返回地球。

10年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团队突破掌握58项飞控关键核心技术,填补44项国际国内空白,为我国建造空间站、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跻身行星探测世界先进行列发挥重要作用。

2017年7月,一场“中星9A”卫星的应急抢救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打响。“中星9A”发射入轨后,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与预定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产生了极大的偏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科技人员奋战16个昼夜,准确实施了10次轨道调整、6次定点捕获,抢在最后时间窗口,让卫星成功定点于预定轨道,为国家挽回价值10多亿元的重大资产损失。

航天测控专家李恒年就来自这个团队,他多次带领团队创造“地上人抢救天上星”的航天奇迹。近年来,面对太空轨位资源紧张的挑战,他们打破国际传统“多星共位”控制模式的束缚,研究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突破了同步轨位资源高效利用的难题,为保护我国太空资产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太空资产是国家战略资产,要管好用好,更要保护好。这成为航天测控人追星揽箭的不竭动力,与浩如烟海的数据、纷繁复杂的程序打交道,引领着一颗颗“中国星”安全稳定运行。

四大发射场功能布局持续优化,航天发射次数屡屡刷新纪录

航天发射领域一直是创新比拼的高地。

2022年3月29日,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首个“智慧发射场”首战告捷。这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践创造的生动缩影。

发射指挥员张鑫介绍,如今的发射工位,改变了以往火箭临射前大量人员近端操作的传统模式,实现了火箭发射前4小时内无人值守,大大提高了指挥管理效率。

海风吹拂,椰林映衬,塔架矗立。前不久,执行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四火箭安全抵达文昌航天发射场,与先期运抵的梦天实验舱一起,正在紧锣密鼓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后,中国空间站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中国人将拥有自己独立建造、独立运行的“太空家园”。

瞄准“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的目标,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重型火箭、商业航天发射工位等重大工程全面开启,一座瞄准世界一流的文昌国际航天城正在崛起。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由大向强,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新型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正成为中国空间站建造母港、中国行星探测母港、中国探月新母港。

10年间,我国四大发射场功能布局持续优化,航天发射次数屡屡刷新纪录,海上发射填补我国航天海基发射能力空白,多型新一代火箭先后成功入列。10年来,从航天任务连战连捷到重大航天工程深入推进,从空间科学探索到航天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次次振奋人心的火箭腾飞,一项项令人惊叹的航天成就,勾勒出新时代航天人的奋斗轨迹。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9日 11 版)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