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原标题: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月13日,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鹭鸟在滩涂上觅食。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摄
◎本报记者 李 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成效显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十年来,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文明建设使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大幅度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华大地展现出一派亮丽新景象,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秋天的潘安湖,湖水碧波荡漾,岸边数万棵池杉叶子泛红,湖面上飞鸟蹁跹。谁能想到,十年前这里还是采煤形成的塌陷区,“一城煤灰半城土”。紧邻潘安湖湿地公园的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负责人厉慧卿说:“以前这里很脏,我2008年嫁到这里后,不愿意在这边生活,经常带孩子回娘家。但自从转型发展,这里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大家都羡慕我嫁到马庄村。”
贾汪区通过实施采煤塌陷区治理、荒山绿化、水系治理,实现了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生态环境治理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在马庄村,光是香包文化产业就带动周边3000余人就业,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
这十年,像贾汪区这样绿色转型的案例在全国不胜枚举。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生动展现。
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
“快看,青头潜鸭来了。”今年国庆节期间,河北省雄安新区白洋淀南部水域附近的一处荷塘中,一群青头潜鸭正在水面游弋嬉戏,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目光。
青头潜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全球仅有1000只左右。“野生鸟类被称为地方生态系统的‘晴雨表’‘环评师’,每一个新增鸟种的记录,都能反映出白洋淀生态环境的好转。”河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湿地管理处处长刘洵说,青头潜鸭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对迁徙和栖息环境极其挑剔,水质、气候、食源等,都是影响它经停、驻留的重要因素。
“现在,它们在白洋淀安了家。”刘洵说。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水质长期是劣V类。黄润秋说,雄安新区设立后,河北省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2021年,白洋淀淀区以及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标准,实现了从劣V类到Ⅲ类的跨越性突破。多年未见的鳑鲏鱼等一些土著鱼类种群也在逐渐恢复,野生鸟类增加到237种,鱼虾成群、水鸟翔集的生态美景再次显现,华北平原的明珠重放异彩。
除了湖泊治理,我国在大江大河保护治理方面也成效显著。各地累计排查发现长江入河排污口6万多个,立行立改1.6万多个违法问题,腾退长江岸线162公里,滩岸复绿1213万平方米,长江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我国完成黄河上游及部分中游河段1.7万余个排污口的排查,实现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十三五”期间,各地新建污水管网9.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圈多,新增污水处理能力每天4088万吨。用于黑臭水体整治的直接投资约1.5万亿元,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