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经济新方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的重要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今年是《规划》的收官之年,阶段性目标都实现了吗?重点任务完成得如何?“各地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落实落细《规划》,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表示。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规划》实施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加快种业振兴,开展核心种源技术攻关,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分别比2017年提高3.5个、6个百分点,其中,小麦、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
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对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近两年,中央财政累计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农资补贴600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统筹调控粮食市场,稳定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健全粮食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市场调控和应急保障。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品种和布局。完善粮食加工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畅通“北粮南运”物流通道,提升粮食调拨集散能力和应急保供能力。
“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这充分表明,我们牢牢把住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吴晓说。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今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产量继续增加。夏粮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早稻产量562.5亿斤,比上年增加2.1亿斤。秋粮面积稳中有增,丰收有希望。
结构持续优化。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大豆面积增加较多,夏收油菜籽产量连续6年增加,优质专用小麦占比提高到38.5%,提高1.2个百分点。
效益稳步提升。政策支持有力,国家先后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00亿元。通过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升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水平,也让农民省工、省力,能获利、多得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到今年8月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257.7万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硬任务。曾衍德介绍,各地各部门集中资源、聚合力量,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