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梦天”共圆梦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1-01 06:44:08
浏览

  “5、4、3、2、1!点火!”10月31日15时37分,伴随着山呼海啸般的巨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由海天相接处腾空而起,托举着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直上云霄。

  发出点火口令的,是文昌航天发射场01指挥员廖国瑞。从去年4月在天和核心舱任务中完成自己航天生涯的“01”首秀,到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发射,空间站3个舱段的发射都由他担任01指挥员、下达点火口令,“作为与新一代发射场共成长的航天人,中国空间站从这里飞向太空,是我们的荣耀!”

  火箭升空后不久,高温带来的水蒸气逐渐消散,高耸巍峨的火箭发射塔架露出全貌,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淡蓝色金属光泽。地处“高温高湿高盐雾”环境,塔架这身“防腐战甲”就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航天发射场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工程师张东玖和团队的研发成果。当空间站建造任务提速,张东玖牵头建设腐蚀加速平台,为了尽快获得丰富的实验数据,她把家安在实验室,一床棕垫、一套被褥,一夜一夜地实验……

  对于高高的发射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地面发射支持系统主任设计师田青亚早已如履平地,“很多人第一次登上发射台的时候都有些害怕,我也是,但确认好每一件产品质量的责任感让我们战胜了恐惧。”这些天,田青亚和发射队员在发射台爬上爬下,披星戴月的辛苦都不及亲眼见到产品质量过关时的放心。

  “西沙跟踪正常,观测信号正常……”在火箭升空后,西沙卫星观测站技术室主任车振纲紧紧盯住大屏的跟踪数据曲线,直到一声声“跟踪正常”的调度口令传来,他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来。从满是珊瑚石的小岛到成为执行超过100次任务的现代化航天观测站,车振纲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渡海登岛第一人”,见证了西沙观测站的从无到有。茫茫大海中,小小一块岛屿不足0.5平方公里,车振纲和同事们往往一登岛就是半年,很多人每年至少有200多天在岛上坚守,承担起为空间站建造保驾护航的重任。

  在飞出大气层的旅程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独有的超大整流罩,就像温柔的怀抱呵护着梦天实验舱,抵挡飞行过程中的冲击和热浪。为超大整流罩殚精竭虑的,则是整流罩的装配人员。发射前,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整流罩合罩现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总装操作员田超群站在整流罩旁,一手拿尺子仔细测量着整流罩之间的间隙,一手拿对讲机与操作人员随时沟通进度:“径向间隙3毫米,轴向偏差5毫米……径向偏差现在只有1毫米了,稳住。”

  “截至9月27日,正样产品加电时长3025小时……”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综合测试主任设计师王秉臣工作日志上的详细记录。对梦天实验舱而言,这不只是一组时间长度,也是遨游苍穹的底气。从“一无所有”到研制269台/套地面设备、开发57个地面软件,一套全新综合测试系统的自主研制也见证了王秉臣的成长。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第一指挥大厅里,梦天实验舱任务团队副总设计师赵焕洲和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联调联试。梦天实验舱的“加入”让空间站成为三舱构型。面对更为复杂的组合体构型,团队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制定详细全面的方案和应急预案,甚至编写了最新的软件,确保在轨航天员、航天器的安全。“等梦天实验舱对接后,空间站组合体的轨道控制任务就更为艰巨。但看到‘天宫’更宽敞,我们的内心无比激动和向往。”赵焕洲说。

  看着发射,刘慧颖眼含热泪。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项目办计划经理,她10余年来全程参与梦天实验舱研制。为了梦天实验舱发射,她和100多名同事3个月全程坚守在发射场。“当‘梦天’舒展双翼,一起飞翔的,还有航天人的梦想和喜悦。”刘慧颖说。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01日 08 版)

(责编:袁勃、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