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圆梦丨我与空间站共成长——文昌发射场青年科技群体素描(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1-01 15:26:07
浏览

  文昌航天发射场地处热带海洋性气候带,具有“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特点。无论是钢架结构的塔架设施,还是金属材质的设备器件,盐雾腐蚀对发射场区的各类设备设施使用寿命及稳定可靠性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张东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发射场防腐。

飞天圆梦丨我与空间站共成长——文昌发射场青年科技群体素描

  文昌发射场建设之初,我国对南海大气腐蚀研究刚刚起步,探寻文昌发射场地区大气环境的腐蚀规律成了场区防腐工作的迫切需求,也成了张东玖他们实验室肩负的责任和目标。她和同事们开展了20余项专题项目研究,进行了无数次暴露试验,投放了试验器件近3000件,历时5年,建成了文昌大气试验站,终于揭开了文昌大气海洋气候腐蚀规律的神秘面纱。

  2020年长五B首飞成功,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空间站建造任务进入加速阶段,一发又一发大国重器等待飞天,给发射场的防腐工作带来艰巨挑战。

  在探索场区大气腐蚀规律的同时,她牵头建设腐蚀加速平台,为了能尽快获得丰富的实验数据,她把家安在实验室,一床棕垫、铺了一套被褥,很多个中午和晚上,把幼子哄睡了安放到一旁的垫子上,她就继续做实验。

飞天圆梦丨我与空间站共成长——文昌发射场青年科技群体素描

  艰辛的汗水结出了创新的硕果,重点实验室的加速平台模拟出发射场区的高盐高湿高温条件,在循环不断测试中,能快速判定各类材料的适应能力,构建起了跨越不同数据类型的防腐信息数据库,不仅初步实现了场区腐蚀环境的可视化,还为场区各类设备器件筛选提供了有力参考,为航天发射任务防腐工作开展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

  “建设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重要目标,也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能够亲身参与、亲眼见证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在我们手中建成,我们团队感到无比荣光。”张东玖接受采访时说道。

  艰苦奋斗勇挑重担,把忠诚担当书写在逐梦九天的星辰大海

  “西沙跟踪正常,观测信号正常……”

  在长征五号B 遥四运载火箭升空后,西沙卫星观测站技术室主任车振纲就紧紧盯住大屏的跟踪数据曲线,直到一声声“跟踪正常”的调度口令传来,一直紧锁的眉头才稍微舒展。从满是珊瑚石的小岛到执行超过100次任务的现代化航天观测站,车振纲见证了西沙观测站的从无到有,也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守望海天的忠诚赞歌。

飞天圆梦丨我与空间站共成长——文昌发射场青年科技群体素描

  2012年,为满足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后执行跟踪测控任务的需求,西沙卫星观测站应运而生。乘坐着一艘排水量仅有75吨的渔船,在海上漂泊了40多个小时后,车振纲踏上了小岛,成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渡海登岛第一人”。

  “刚刚登岛的时候,目之所及都是荒凉,岛上高温高湿高盐雾、没淡水没土壤没社会依托,还经常面临台风肆虐,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自己一砖一瓦建起了现如今的这些机房。”回忆起这段艰苦创业的岁月,车振纲仍然记忆犹新。

  除了生活上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砺也十分考验人,小小一块岛屿不足0.5平方公里,一登岛就是半年,只能隔着茫茫大海,在电话里对亲人倾诉思念。面对极为艰苦的环境,这里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一个人打过退堂鼓。登岛创业者们斗天斗地斗风浪,种花种树种信仰,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快形成观测能力,圆梦星辰大海。

飞天圆梦丨我与空间站共成长——文昌发射场青年科技群体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