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千亿医药产业是如何“长”成的?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1-04 09:24:07
浏览

姑苏古城以东,苏州工业园区坐落于此。这里是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结下的丰收硕果,也是这座古老城市孕育产业新机的“心脏”。

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贯穿园区,名为“星湖街”。街道两侧聚集了20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超千亿元。20多家企业在这里诞生、成长、登陆资本市场,助推生物医药成为引领苏州未来发展的“一号产业”。

谁在此地播下生物医药产业的“种子”?风雨兼程,产业发展蓝图如何一绘到底?一众创新药企业能否助力中国生物医药实现弯道超车?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苏州工业园区一探究竟。

亲商之道:中新合作酝酿苏州未来

苏州古城经独墅湖大道一路向东,穿过独墅湖隧道,便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的核心地带。回望身后,古朴宅院、一步一景;遥望远方,摩天大楼、车水马龙。一湖两岸,仿佛两个时代,一隧之隔,恍若转眼千年。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到要借鉴新加坡经验;9月,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积极呼应邓小平同志讲话,表达了新中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的意向。此后,中新双方围绕合作开发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在苏州合作建立工业园区。

1994年2月,经过多轮谈判,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开展苏州工业园区的合作项目。彼时的独墅湖东畔,还是一片片水塘与农田。

“某种程度上讲,是新加坡选择了苏州。新方早期帮助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后来运用在产业规划、产业培育、产业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帮助苏州酝酿未来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科创委主任潘瑜如此介绍。

潘瑜认为,新方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带来的诸多经验中,“亲商”的理念让园区受益匪浅:

新加坡是国际贸易港,拥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园区从成立之初就向新加坡积极学习“亲商”之道,逐渐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企业服务团队。

此后,园区不断建设和发展,上述经验也不断被实践和创新。2006年,园区提出人才引进计划,着力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由此“从零起跑”。

“得益于中新合作为园区带来的大量外资企业,美国的强生,英国的葛兰素史克,日本的卫材、住友等国际医药巨头纷纷进驻苏州。从这些药企身上,我们看到了生物医药产业高附加值、前景广阔等特点,与园区的长期战略不谋而合。”潘瑜说道,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行业的订单量都在下降,但生物医药行业的需求不减反增,更坚定了园区发展生物医药的决心。

从2006年至今,园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超2000家,2021年实现产值1177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成为苏州的“一号产业”,“中国药谷”成为这座古老城市追逐辉煌的崭新目标。

求贤若渴:背靠上海张江的引凤栖梧

“感觉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人员对张江每家企业都做过功课,非常了解,他们主动来上门邀请,来搞各种推介。”玄振玉说。

2003年,玄振玉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立了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天然药物、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及产业化服务。2007年,由于要为在研新药的产业化建设制药厂,但彼时的张江土地资源已极其紧张,玄振玉一时犯了难。

恰恰在那年,苏州工业园区大力引进人才,积极在张江推介各项政策。多次考察后,玄振玉决定将公司的大部分业务迁至苏州。那年,他本人还获评首届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

“园区给领军人才非常大力度的资金支持,而且还同意为我们公司提供土地,这是我最看重的,解了燃眉之急。”玄振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