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千亿医药产业是如何“长”成的?(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1-04 09:24:07
浏览

不仅是资金和土地的支持,他告诉记者,公司入驻园区的这些年,园区管委会始终秉持着“店小二精神”为企业服务。行业政策有专人上门讲解,各种基金申报有专人上门指导填报。作为园区的重点企业,管委会副主任直接联络对接。基本上公司遇到什么问题,一个电话就能找到对接人。

据玄振玉介绍,2007年获评的首届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现在大都还在园区发展,有的已经把企业做上市了,他的公司也计划于明年登陆资本市场。

与玄振玉的经历类似,海归创业者张佩琢2003年在上海成立吉玛基因,2007年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总部。当初来苏州,公司获得了“拎包入住”般的支持,发展到今天,张佩琢的公司已成为中国RNA研究领域重要的平台型公司和供应商,并于2014年在新三板挂牌。

在国外留学和工作十余年的他,回国前非常清楚,中国和发达国家在生物医药技术上存在巨大差距。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和空间都不容小觑。

张佩琢坦言,园区的区位优势几乎满足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全部需要。

“国际经验表明,生物医药产业的聚集地往往不是在特大城市,纽约、伦敦等金融都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通常不如周边地区,毗邻上海的苏州无疑是生物医药产业很好的落地选择。”张佩琢分析道。

此外,当时许多在张江的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出于经营成本考量而“溢出”上海,而明确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的苏州,及时抓住了这些机会。

眼光看长:蓄力创新药的行业风口

2009年前后,生物医药被国家列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彼时的余强,在美国经营一家开发新药分子模块的公司。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创新药研发的起步时刻就要到了。

一年后,余强在园区创办盛世泰科生物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致力于小分子创新药研发与产业化。

“一是2008年我们针对DPP-IV这个糖尿病靶点发现了一系列有活性的化合物,希望能够尽快产业化;二是苏州给予园区领军人才的支持,确实打动了我。”余强如此解释回国创业初衷。

他介绍道,2010年前后,园区给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可以提供金额高达1000万元的“大礼包”,这其中包括购房补贴、房租减免、贴息贷款、启动资金等,可谓诚意十足。公司在园区落地后,园区创投随即注入650万元风险投资,这笔钱历经产业起起伏伏至今仍没有退出。

“这种‘看长线’的战略眼光,是园区能够开辟并守住生物医药高地的制胜法宝。”余强说。

时间没有辜负余强和园区的坚持,从2015年开始,生物医药产业渐渐迎来行业风口。

2015年8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提出的目标中就包括“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优化创新药的审评审批流程,对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加快评审。”

不光是行业政策持续利好,证券机构的改革对生物医药产业也青睐有加,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生物医药产业中,助推产业发展。

2018年2月,香港证券交易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允许从事医药(小分子药物)、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包括诊断)生产和研发,但尚未盈利或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发行人上市;2019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规则落地,亦向六大重点领域未盈利企业敞开怀抱,生物医药产业位列其中。

资本市场随即给予创新药研发企业积极回应。据医药魔方统计,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投融资金额从2016年的不到500亿人民币,增长至2020年的2043亿人民币。当前,园区企业每年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约100亿元,累计融资规模超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