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滩的脱贫致富路(2)
相关考证显示,武威地区境内山上的原始森林面积一度达700万亩,到了20世纪90年代,天然林减少到311.5万亩。其中,古浪县在明清时,天然林木约在159万亩左右,到了20世纪90年代,减少到27.66万亩。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水源涵养能力弱化,流域水土流失,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在耕地和人口均占古浪县1/3的贫困山区,土地承载能力超过极限的33%,草场承载能力超过60%。根据2010年“两项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开发式扶贫政策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汇总情况,古浪南部干旱山区的贫困人口为8.57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9.6%。大部分贫困户居住在土坯房和危旧房,仅靠劳务收入勉强维持生活,人均纯收入为1480元,较全县平均水平低1183元。尽管历年来扶贫开发投入不少,但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增收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返贫率高,就地扶贫效果不明显,成为全县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彻底解决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古浪县集中力量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根据南部山区不同土地条件,按照完全干旱山区整乡整村搬迁、水川河谷区行政村内就近安置的思路,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新堡乡、干城乡和横梁乡3个乡镇实施整乡搬迁,对黑松驿镇、安宁镇、古丰镇等8个乡镇的88个完全干旱山区行政村实行整村组搬迁,实现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有搬迁意愿的南部山区群众应搬尽搬。
随着搬迁工程深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也在南部山区全面展开。当地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治理策略,重点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工程等,实施县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高水源涵养功能,采取“退、封、造、管”重点措施,不断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同时,推进移民迁出区废旧宅基地的腾退、复垦、复绿和闲置耕地、荒山荒滩的绿化造林。相关统计显示,“十三五”以来,甘肃省古浪县打造出长50公里、宽20公里的生态修复区,复垦复绿3.2万亩,营造水源涵养林17.5万亩,封山育林草76.62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草)25.53万亩,退化草原治理71.05万亩。
在党建的引领下“中保绿洲”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昔日风沙肆虐的黄花滩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扭转。在此基础上,武威市发挥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支农惠农骨干水利工程的作用,全力推进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将易地搬迁和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结合起来,建设起一片生意盎然、安居乐业的绿洲。
安居是绿洲建设的前提。2012年以来,古浪县先后在黄花滩移民区开工建设12个移民新村和1个绿洲小城镇,搬迁安置南部山区群众共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1.53万户6.24万人。安居首先要安心。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为了让移民区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移民区先后建成高起点、高标准的两所初级中学和12所小学,各类设施配备齐全,办学条件和效益明显提升,成为领跑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此外,学科体系健全,集预防、医疗、急救、康复于一体、达到二级综合性医院水准的绿洲医院也拔地而起,投入使用。
乐业是绿洲发展的根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古浪县把产业培育作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通过扶持群众发展以日光温室精细果蔬为主的现代寒旱农业、以牛羊鸡鸽为主的舍饲养殖业等增收产业,增强冷链仓储和现代物流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移民区的特色富民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目前,古浪县羊饲养量达560多万只,存、出栏量连续2年稳居全省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羊产业第一大县”。随着移民安置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古浪全县的经济人口布局得到优化,形成县城和大靖镇一主一副两个中心带动的川沙融合、条带状分布格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各种要素得以集聚,为县域经济的绿色、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