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要素高度集聚高效流通(科技视点·创新驱动看高新④)(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1-07 07:02:08
浏览

  在英歌石科学城,大连理工大学将开展更具辐射带动效应的协作。“我们一起尝试建立联合研发基地,不仅是服务某一家公司,还可以做共性技术,辐射全国。”王博说。

  “‘硬核’科技是科学城最鲜明的特质,创新策源是科学城最核心的功能。”大连市英歌石科学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张孝介绍,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已在英歌石科学城落成投用,已有千余名师生员工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大连先进电子束测试平台启动建设;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等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的高水平实验室全面开工……未来这里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

  强大的创新能力不仅盘活了科研,也撬动了产业

  大连高新区强大的创新策源能力,不仅盘活了科研,也撬动了产业。融科储能就是一家尝到甜头的企业。

  21世纪初,可再生能源刚刚兴起,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就开始了大规模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2005年,在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成功研制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10千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迈出了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应用的第一步。

  彼时,从事高纯钒化学品生产的大连博融新材料有限公司看到了储能产业的广阔前景,开始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2006年,双方成立液流储能电池联合实验室。2008年,一家专注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产业化的企业——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大连高新区成立。

  “企业有强烈的研发需求,团队有强烈的产业化需求。市场需求从一开始就长在科研的‘培养皿’上。”融科储能总经理王晓丽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侧重上游的高性能、低成本的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电堆技术的开发;融科储能则侧重下游的全钒液流电池材料、电堆的批量化、工程化、产业化技术开发,大规模储能系统的设计和集成,电池管理系统、能量控制策略的开发,以及为客户供应定制化的储能解决方法等。”

  2016年,融科储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全钒液流电池核心材料及储能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制造基地,承接了全球最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国家示范项目工程建设任务;在建和投运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占全球市场份额约60%,钒电解液占全球市场份额80%以上。

  产学研用紧密融合、技术成果持续输出,让更多企业有了十足的发展后劲。“我们有56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50多项,大多数都是我们自己申请的。”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建良介绍说。该公司2001年4月在大连高新区成立,是国内较早从事燃料电池产业化的企业。

  蒋建良介绍,早期科研院所通过专利入股,让企业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后来,双方结成创新联合体,在项目申请、联合研发方面继续开展合作。

  “这些项目有力带动了企业的研发,形成了大量的工程化成果,也帮助我们实现了产业化。”蒋建良说。

  政策覆盖全链条全周期,助力人才培养、企业发展、产业壮大

  作为大连创新驱动的主引擎,大连高新区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塑造自身新优势,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十年来,高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78%,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367%,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141%。目前,大连高新区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2002家,高新技术企业106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