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更新提升老百姓获得感(产经观察·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②)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1-16 08:08:06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十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6.3万个,惠及居民超2800万户。各地在改造中,规整和更新改造水电气热信等老旧管线18.5万公里,增设养老、托育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6万个。

  从墙皮脱落、环境杂乱、设施缺乏,到立面翻新、绿化提升、服务优化,老旧小区如何补齐短板、换上新颜?又将有哪些新举措惠民生、暖民心?记者进行了采访。

  技术赋能——

  “面子新”“里子实”,老旧小区有了全新模样

  “以前最怕雨季,我们这里经常被淹,积水最深超过1米。加上雨污没有分流,一到下雨污水漫上来,臭气熏天。”在湖南岳阳市淌丘湾小区居住了20年的朱桂英感慨,小区经过管网改造后,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雨天出门再也不用发愁了!”

  管网失修、积水内涝,是不少老旧小区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如何因地制宜应用技术设备,既让“面子新”又让“里子实”,对改造工程提出了考验。针对淌丘湾小区在排水方面存在的短板,结合前期走访调研,项目团队制定了一套改造方案——

  修管网,雨污分流。“淌丘湾小区是上世纪90年代初修建的,大部分管道没有检查井,无法定期检修和清掏,堵塞物较多。另外,常年失修、车辆碾压等因素导致管道不均匀沉降、流水不畅,雨季容易返污水、粪便。”中国建筑二局岳阳淌丘湾渍水点整治工程技术负责人赵立聪介绍,建设者将藏在小区地下的管道一分为二,确保暴雨期间有足够口径的管道排放雨水,不与生活污水混杂。

  建泵站,畅通经脉。项目团队修建了一座一体化排涝提升泵站,当水位达到感应器设定的高度时,泵桶启动运转,提高汛期积水抽排的效率。3个泵桶同时运转时,每秒可以抽排1300升积水,相当于10多台波轮洗衣机一次洗衣的用水量。

  巧检修,省时高效。改造管道只是起点,后续的检修维护同样重要。在小区的一处地下管道入口,工作人员将一辆类似遥控汽车的装置放下井,通过操纵平板电脑就能无死角查看管道画面,相当于一次“CT检查”;一旦发现破损,可以借助修复机器人,采用紫外光固化照射技术,让高分子修复材料在管道内迅速成型,穿上一层“新衣”。

  “以前管道修复常把路面挖得千疮百孔,既影响市民出行,下井人员还面临气体中毒等风险。如今借助管道非开挖智能检测修复技术,比过去节省约80%的工期,降低三四成的成本。”赵立聪对比道。

  补齐老旧小区积水内涝短板,除了提升外排能力,“内蓄”循环利用也是一种有效手段。在江苏无锡市蠡湖街道的震泽新村小区,一个个彩色的花箱颇为吸睛。“有些楼栋空间较为狭窄、无法接入市政雨水管网,这种箱体可以储存多余的雨水,沉淀净化后用于灌溉和道路清洗,景观效果也好。”中国建筑一局项目经理王俊源介绍,项目团队还在局部地势低洼处设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将原有的植草砖停车位改造为透水混凝土停车位,最大限度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再利用。

  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多项内容、多种技术,积水内涝改造之外,还有屋面耐久性改善、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无障碍全龄化设施安装等等。当前,一些地方正组织编写实用指导手册,分享具体的改造经验和技术。今年6月,江苏印发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适宜推广应用技术手册(试行)》,就整合了适老社区、儿童友好型社区等理念,提出基础设施改造和公共空间优化等技术体系,从技术简介、技术应用和相关规范等方面,逐个提出技术要点,提供“菜单式”改造清单。

  居民共商——

  “改什么”“怎么改”,改造过程汇聚民意民智

  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千头万绪。如何充分汇聚民意民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