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让更多农田变良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入扫尾阶段,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丰收背后,各地在种业创新、耕地支撑、结构调整等方面有哪些生动的实践?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下一步,如何全方位稳固大国粮仓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编 者
织牢耕地保护网,全力守好“饭碗田”
“田长就是乡亲们‘饭碗田’的守护人。”一早,祝中良穿着红马甲开始巡田。他是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高粱坪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村级田长,巡田护耕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赫山区自然资源局局长王瑜介绍,今年以来,区里建立区、乡、村、组(网络)四级耕地保护田长制管理体系,将58.8万亩耕地保护底线目标和52.2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落到实处。
高粱坪村有5608亩耕地,一个人怎么看得过来?“我有科技好帮手,精准又及时,太可靠了!”祝中良拿出手机打开“益码管田”APP介绍,每天巡田,只要发现哪个田块出了问题,拍照上传,就能快速启动线索处置程序。
耕地保护监管网越织越密。王瑜说,区里结合卫星遥感监测、高塔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手段,耕地保护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跟踪、实时查处”。今年夏天,为应对高温干旱,赫山区各级“田长”奔忙在60万亩稻田,调度灌溉、巡田护耕,守护希望的田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相关负责人介绍,10年来,我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划定并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特别是近两年来,耕地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去年全国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
各地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化成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的坚决行动。强化制度保障,层层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26个省份推行“田长制”等耕地保护新模式;建设智能化耕地监测监管机制……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江苏省建湖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孙育军介绍,2019年开始,县里探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粮食丰收提供坚实支撑。“土地综合整治实惠多,规模经营,订单种植,每亩比去年多收150斤,纯收益在800元以上。”高作镇种田大户马以勤说。
“原来的荒地、零散地块得到了利用,可以连片种庄稼。”高作镇党委书记唐城说,通过综合整治,全镇新增耕地3000多亩,今年新增粮食产量1050万斤以上。
“保障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必须坚定挑稳重农抓粮的担子。”建湖县委书记祁从峰表示,下一步,将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建设更多高产稳产的“吨粮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全面提升质量,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保护黑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从大肥大药到吃‘营养餐’,黑土地油光松软,粮食增产一成多。”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田间,玉米已收获完毕,天雨机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丛百元满面春风地说,“今年我们边收割玉米,边把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增加有机质,蓄水又保墒,为来年丰收打下了好基础。”